作者: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 董衛華?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世界經濟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持續蔓延,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遭受沖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包括東北亞各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亟需激發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通過深度融入新一輪全球化,實現合作發展。從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汲取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思想性力量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往的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一步步“退群”、離場,甚至拋棄現有多邊機制,使全球秩序游走在失序的邊緣。這反映了全球治理的危機,但更深層次的危機,則是“失序”背后的制度危機、思想危機,或者說文明的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世界為應對自身及世界的問題,設計和主導實施了一系列國際制度,在為西方帶來繁榮的同時,也為世界帶來了秩序。然而現在,這些制度和思想越來越解釋不了也解決不了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拉不動世界這駕馬車了。為此,人們不僅需要思考重建世界秩序,更需要重建關于文明的思想體系,從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汲取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思想性力量。
文明的發展一直與時代的演進息息相關。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內在需求。不同文明均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土壤,創造了屬于各自的輝煌,如同明燈,照亮人類前進的道路。特別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升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文明交流,人們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和優點,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是多樣的,也應該是平等的和包容的。鼓吹文明沖突和制度優劣,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貶損另一文明,就如同片面強調“本國優先”和自詡“山巔之城”一樣,只能挑起思想對立和利益對抗,威脅世界和平與繁榮穩定。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卻是解決全球難題的重要思想基礎。放眼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歸根結底,是文明交流互鑒不足的赤字。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借鑒,才能為完善全球治理打開新思路。正因于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 “一帶一路”倡議,尤其強調“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構建和諧東北亞,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更離不開文明互鑒的“軟助力”
長期以來,東北亞復雜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導致地區國家間始終存在有形與無形的障礙。地區合作進程每每在向好之際,又時常受到外力阻撓和干涉,導致合作勢頭出現逆轉。可以說,東北亞局勢的任何變動都會觸及大國敏感的利益神經,影響整個亞太地區,從而牽動整個世界。因此,東北亞和諧穩定,對于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寧,促進全球貿易發展,開辟區域合作乃至全球治理新境界,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東北亞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地加深,開展更高層次合作的愿望與訴求也前所未有地增強。站在歷史前進的十字路口,我們應該認清地區發展大勢,把握經濟脈動,明確未來方向,解答時代命題。
“智者順時而謀”,合作共贏乃大勢所趨。東北亞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9%,與北美、歐盟構成了世界三大經濟圈。同時,東北亞各國產業結構梯次分布,資源稟賦各異,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為區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雖然地區各國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未來發展也有各自愿景,但對于東北亞國家而言,鄰居是無法選擇的,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也無法獨自確保地區安全。唯有大力推進地區互聯互通、加快促進地區交流合作,才能實現東北亞和平與發展。
中國作為東北亞地區一員,始終秉持和平發展理念,努力營造和睦友好的周邊環境;始終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合作;始終注重考慮和照顧各方關切,致力于推動地區各國交流對話。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構建東北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東北亞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進行有效對接,將極大地改善地區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地區生產力,促進整個東北亞的繁榮與穩定。
東北亞各國地緣相近,文化相融,各國人民在長期交往中結下深厚友誼。構建和諧東北亞,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更離不開文明互鑒的“軟助力”。推動東北亞國家文明交流互鑒,是地區國家推進區域合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提高彼此政治互信、加強政策溝通、促進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的根本依托。
在東北亞社會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為東北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是構建和諧東北亞文化環境的重要思想基礎之一。儒家的“和而不同”“中庸”“和合”等思想,在尊重東北亞各國民族差異和崇尚和諧的前提下,反對相互對立和沖突,積極促進東亞及世界文明對話,成為構建東北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與此同時,在地區國家交往過程中,東北亞人民作為互聯互通的先驅者,極大促進了各種文明的深度交融,并從中汲取文明交匯的有益成果,為地區各國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安定有序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文化源泉。
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東北亞地區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地區和平與發展,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推動構建和諧的東北亞,必須加強東北亞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面對今天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北亞各國需要重新打開思路,站在自身文明和人類文明的最高處,俯瞰人類曾經有過的一切思想和制度體系,從中擷華取英,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為東北亞、也為世界開拓出新的文明格局。這一文明新格局,應該是有利于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應該是有助于各國對話協商、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應該是平等包容、反對文明沖突的,應該是促進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各國共同應對挑戰和實現更好治理的。
中國共產黨秉持的執政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一脈相承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中國人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同時又隨著歷史和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與時俱進。要認識今日之中國,要認識中國共產黨,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發展史,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中國的歷史命運和國情,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價值觀、秉持的執政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一脈相承。比如,中華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理念,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相通的;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講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也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對外政策之中。此外,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積極借鑒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
一個和睦、互信、團結、穩定的東北亞符合各國利益和國際社會期待,對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東北亞各國的學者,應肩負起開啟民智、弘揚時代精神的責任,做思想的創造者,直面影響東北亞和平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積極探索解決之道,為促進東北亞合作發展貢獻智慧;做政策的諫言者,從專業化角度提供政策建議,推動東北亞各國的決策層強化合作發展的政治共識;做民意的引導者,以學術交流促進民間友好,營造東北亞合作發展的輿論氛圍。
(本文系作者在4月26日湖南師范大學舉辦的“東北亞文明與和諧構建”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