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圖書簡介:
作為人類最高的學問和科學之科學的政治學一直探討的主題就是政治的內在邏輯,這既包括探求理想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也包括追求美好的政治實踐和政治生活。縱覽古今中外,當今中國政治愈發顯示出在這兩個方面的鮮明特色和強大優勢。為此,從理論和實踐上把握中國政治的邏輯成為政治學人的不懈追求,這可以為人類對美好社會制度的需求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孫培軍:《中國政治的邏輯:理論和實踐》,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中國政治的邏輯:理論和實踐》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研究”創新小組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本項研究結合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理論界的學術追求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從政治學的視角,通過三大篇章來研究西方民主政治的邏輯、中國政治的理論邏輯、中國政治的實踐邏輯。從排篇布局上來看,該書內容豐富,邏輯清晰,有理論深度和現實關照。具體來說:
首先,弄清和批判西方民主政治的邏輯。一是對西方民主政治進行歷史淵源的追溯和制度設計的考究。一方面既從歷史淵源上對民主進行“定量”研究,分析“民”的數量多少,“主”的范圍大小;又對民主進行“定性”研究,指出原初的民主不同于今天的民主,是直接而非代議、抽簽而非選舉、個人輪流而非政黨競爭。另一方面從制度設計上強調民主應該是是作為價值的民主和作為政體的民主的集合,自由、共和等價值和民主關系錯綜復雜。盡管民主旨在追求最好政治制度,但其在“名”和“實”、“形”和“神”之間經常存在游離,由此民主的質量問題愈發重要。
二是從民主實踐上剖析西方民主的三大支柱(選舉制度、議會制度和政黨制度)分別出現選舉異化(選舉的經濟性、選舉的階級性、政治冷漠、選舉后的治理困境)、行政集權(行政與立法的關系、行政自身問題)和政黨衰落(反對政治、功能弱化)的現實運行困境,在此基礎上批判性地揭示了西方民主話語在中國傳播存在的民主普世化、民主選舉化、民主美國化和民主虛范化等四個傳播誤區。
其次,分析中國政治的理論邏輯。著重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在制度選擇、特點和優勢等領域凸顯與西方民主的差異。
最后,研究中國政治的實踐邏輯。一方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以及需要在實踐中要堅持和發展的幾個方面(改革與穩定的關系、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關系、執政黨-國家-社會的關系、制度和文化的關系、域外經驗和本土實踐的關系)。
另一方面,分門別類地研究中國民主政治實踐,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基本政治制度,更是新型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兩個是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這是“獨特的、獨有的和獨到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政治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和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等)六個方面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存在的問題、原因和對策。
總之,這本書希冀從學術角度講清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并在弄清西方政治邏輯基礎上,批判性地比較中西民主政治理論和實踐邏輯的異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進行分析和作出說明。
作者簡介:孫培軍,山東臨沂人,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德國慕尼黑大學訪問學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政治理論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府與政治、中國共產黨、基層民主與治理、社會穩定等領域,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出版專著1部(《以政黨為中心:中國社會抗爭治理結構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版,24萬),編著1部(《世界主要政黨規章制度文獻?新加坡》,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版,29.5萬字),合著7部(《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永葆朝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增訂本),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和文章4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