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 韓慶祥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有8處提到了“高質量發展”。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為追趕西方而注重“量”“快”“大”具有歷史必然性與合理性的話,那么,當中國的發展進入由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發展階段,就必須要注重社會治理各個方面的精細、精深、精巧、精美、精良、精彩、精品,即建設“精致社會”,這是實施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大勢所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已經到了必須重視“精致”的時候。精致,既關乎國家發展的命運,也關乎千家萬戶的美好生活,更涉及到每個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當今我國社會存在和出現的很多矛盾、問題、難題乃至沖突,在一定意義上正與各項工作做得不夠精致有關。我們不僅要關注“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更要注重“做出了什么效果”“做得是否精致”。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認識“精致”,能理解“精致”的重要意義,就必然能為建設“精致社會”增磚添瓦;如果中國能把許許多多的“產品”做得精致,一個強大的中國就必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具體說來,建設“精致社會”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第一,積極推動“行動革命”,真正解決說了不做、知行不一的問題。不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就難以達到行為自覺,推動“精致革命”、建設“精致社會”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架在空中,難以落地。必須把解決“知行合一”“落實”“執行力”的問題提上日程,實行“知行合一”的行動革命。
第二,積極培育“實證分析思維”,使人們注重對事物各個部分和細節的分析。細節決定成敗,在思維方式上,要善于自覺培育人們的實證分析思維,久久為功,使人們養成自覺注重具體細節的習慣,使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第三,積極把中央 “穩中求進” 的工作總基調貫徹到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只有注重“穩”,才能專注一事,并精打細敲、精雕細刻,把工作做得深入細致,這是達到“精致”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精致”,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前進”“進步”。
第四,積極發揚“工匠精神”,堅持少而精、小而美,避免多而粗,把高質量發展落細落小落實落精。工匠精神就是精致精神。我們已經走過注重“量”“快”“大”的歷史發展階段,進入注重“質”“穩”“細”的歷史發展階段,“高樓大廈”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接下來要對“高樓大廈”進行精雕細刻、慢慢打磨的“精裝修”。我們要自覺確立“少而精”“少而美”的理念,發揮“工匠精神”,把任何事情,尤其是制造業做到“精致”。
第五,全面推廣“精致精神”,久久為功,積極構建“精致社會”。要把“精致理念、精致精神、精致思維”推廣到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推廣到改革發展穩定各個方面。在經濟領域,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為社會提供“精致產品”。在政治領域,要花精力來精心、精細、精深地經營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尤其要“精致構建”協商民主理論,為人類貢獻中國的政治精品。在文化領域,既要花精力“精致提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思想精髓,精心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也要注重“精心耕犁”中華文明的精要,精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領域,要切實及時提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制度安排、政策和措施,并通過社會的“精致治理”,給人民群眾供給“精致公共產品”,真正解決“精致供給”問題。這些公共產品主要包括:精致的教育、精致的醫療、精致的環保等等。在改革領域,要注重“精致性改革”,針對改革不深入不徹底不精致且達不到成效的問題,要堅持把守正作為改革的基礎和前提,對改革進行精心、精細、精準、精深的“精致”性頂層設計,“精致”性實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