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教授? 白彥鋒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謂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平穩發展,很多人習慣了“天下太平”或者“風景這邊獨好”。其實,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0年以來的歐洲債務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等時常在為我們敲響警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改革進入深水區等種種挑戰。面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們要以我為主、化危為機,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推動我國社會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第一,不能刻舟求劍,要與時俱進、增強“動態”思維,下好防控重大風險的“先手棋”。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已經連續第2年萎縮,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創了新低。盡管2018年中國不僅人口在正增長,出生人口數量也是比較大的,高達1523萬人,但是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要科學研判人口發展形勢,要防止人口發展的長期性、趨勢性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灰犀牛”。我們要提早研判、科學預判,保持人口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紛紛陷入了人口老齡化困境,結婚年齡偏大、少子化等低生育率問題凸顯,年輕人被“佛系無為”等思想沖擊,經濟發展被人口問題長期拖累。歐洲難民問題影響深遠,也有本地人口老齡化、希望通過移民來補充年輕勞動力的動因,但是因此帶來的社會融合、社會穩定問題長期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有鑒于我國過去長期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更需要在前期全面放開兩胎政策的前提下,根據最新的人口發展形勢及時對人口生育政策作出調整。
第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增強系統論思維防控重大風險。以供暖為例,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供暖等企業在“民生保障”和“福利觀念沿襲”的兩大旗號下,享受了政府巨額的財政補貼。然而在沉沒成本和固定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新增用戶的邊際成本卻很低,甚至為負。因此,對于供熱企業來說,供熱越多越好、越貴越好,違背了集約用能的理念,“規模經濟”效應制約了效率提升、排斥了競爭、造成了浪費。進一步來說,供暖期很多學校等單位在放假期間依舊供暖,大家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這一方面加劇了空氣的無謂污染,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客觀上影響我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對于這些問題,一些相關企業不是“刀刃向內,自我革命”,而是找出了種種借口拖延改革、敷衍塞責,甚至借此謀取單位私利。
當前,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供暖收費已經可以實現從現在的按面積收費轉向按熱量收費。同時,可以通過給房間穿上“保暖內衣”和“保暖外衣”、換上節能系數高的新型門窗等方式,激活建筑用能,大幅提高建筑節能的空間,減少熱量損失。這篇大文章做好了,不僅可以降低社會整體用能、大幅提高空氣質量、減少財政補貼,還可以減少我國能源進口,防止我國在能源大國博弈當中陷于被動地位。
第三,不能在民生問題上玩“鴕鳥戰術”,要增強擔當意識,主動回應民生關切,化危為機,深刻認識和利用好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和強大韌性。面對貿易摩擦等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社會上一些人慌了手腳、亂了陣腳,似乎我國的經濟發展只能看人臉色“下菜碟”。實際上,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騰挪空間依然很大,要認真研究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問題。
以城鎮化為例,長期以來,一些單位和地區習慣于“大干快上”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在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之后認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了,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管用”了,工作中的“銳氣”不足、主動作為的擔當意識缺乏。實際上,過去的城鎮化是一種淺層低水平的城鎮化,熱衷于“搭架子”和“鋪攤子”,而現在則要從新型城鎮化增量突飛猛進轉向存量節能改造的“繡花”,要開始進行內部“精裝修”,真正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在一些老舊城區,房屋和住戶面臨“雙老”的問題,沒有電梯的老樓老人上下樓難、出行難。針對此種情況,要有別于過去的“動拆遷”和“大拆大建”,要進行“節能改造”、提升建筑質量。這種舊城改造和地下管廊建設一樣都是“看不見的良心活”,卻都是有溫度的“民心工程”。
類似如此的“基礎工程”在中國十分普遍,市場十分廣大,因此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回旋余地依然很大,貿易摩擦以及外需下降對中國經濟造成的下行壓力根本不足為慮。
第四,要打破既得利益,通過發展來守住重大風險底線。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國的很多問題是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的。改革開放前40年,改革的環境和前提是大家的福利水平都比較低、大家進行福利改善的要求和欲望都比較強烈,改革的重要經驗是“先試點、再推廣”,通過“給甜頭”來推動改革;當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為了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必須引進新的外部力量“倒逼”改革。
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要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的長久活力,暢通不同階層之間流通機制,讓社會機體內在的“新陳代謝”永葆活力。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應繼續用好倒逼機制,以我為主,化危為機,守住重大風險底線,不斷推動改革開放取得新成就,確保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第五,要主動引導輿論,不斷凝聚共識,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一方面,內外環境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重大風險加劇,要防止個別利益集團通過“蹭熱點”謀取私利,強調出臺政策的普惠性和精準性。另一方面,要加強輿論引導,防止被民粹主義綁架。例如,當前,更大規模實質性減稅面臨“兩難”:稅收增速穩定就會有人說“積極財政政策”是“假積極”、“不積極”;稅收增速回落或者負增長就會被人解讀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真實寫照”。因此,全社會對于減稅改革不能“葉公好龍”,應該給予減稅等改革更加寬松的外部輿論環境,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各項政策之間形成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