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 12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政治學研究》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編輯部聯合發起的首屆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80余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學者齊聚論壇,共同推動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對話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在致辭中表示,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高峰論壇的舉辦,旨在為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搭建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領域的高層次的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平臺,促進前沿理論與研究的分享。《政治學研究》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王炳權則表示,論壇的舉辦將推動國內高質量學術成果發表和傳播,推動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治理的高水平研究,為社會組織更好參與公共治理貢獻學界的智慧和力量。
進入新時代,社會組織該如何參與社會治理?這是首屆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高峰論壇中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一個焦點。
圍繞這個話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認為,應開發社會力量,形成新結構狀態的積極的自平衡機制,防止返回到原有結構狀態的那種消極回歸機制,防止經濟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防止社會風險轉化為政治風險。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何文盛教授則認為,需要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增強社會自治能力,重構國家-社會關系,構建合作治理網絡。
針對社會組織和政府的關系,專家學者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所長房寧認為,國家治理過程中,要注重制約和激勵的關系、監督和保護的關系、中國治理的特色等關鍵的因素。
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蔡禮強教授看來,來自政府的支持對社會組織發展來講非常關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中的主要優勢是整合社會資源,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主要問題是對政府的依賴程度較高,與政府的關系依然是服從關系,對政府的期待依然是希望政府加大對社會組織的資金支持”。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馬福云則建議強化政府職能轉移,提升服務管理能力,對社會組織提供稅收與財政扶持,激勵組織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民間組織是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那么中國的民間社會組織如何參與全球治理?
“中國民間社會組織走出去要解決‘誰走出去’、‘為什么走出去’和‘怎么走出去’三個問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組織報告》藍皮書副主編徐彤武認為,針對“誰走出去”,要用國際社會普遍的話語來定義中國的民間社會組織群體。針對“為什么走出去”,他認為中國民間社會組織“走出去”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學習和了解當今世界。與此同時,徐彤武認為,中國的民間組織“走出去”要必須先練好內功,切忌功利性,民心相通必經長期互學互鑒才能實現。
高峰論壇期間,參會學者還圍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社會組織與社會政策”、“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治理”四個專題進行了論文展示和深入交流與研討。(光明日報記者張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