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經濟區發展指數在滬發布
專家建議應直接按照第四代標準
規劃建設空港城市
12月13日,在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年會上,由復旦大學國際空港城市研究中心和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空港城市發展委員會聯合發布《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發展指數報告2018》。
該報告對全國32個主要空港經濟區進行全面評價,形成了2018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排名,以及航空物流、政府力、發展潛力三個專項排名,共4個榜單。
其中,綜合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分別為: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深圳、杭州、鄭州、西安和天津的空港經濟區。
在專項排名方面,航空物流競爭力前三甲為:上海、北京、廣州,政府力排名前三甲為鄭州、廣州、上海;發展潛力排名前三甲為上海、廣州、北京。
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顧問、原上海市副市長、十二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太彤表示,現在的城市規劃大多是在當時海港、河港時代奠定的,空港城市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變化,需要專門的發展理論指導,通過空港城市的引領發展,完全有可能突破原來工業時代城市發展桎梏。
復旦大學國際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空港城市發展委員會執行會長王學東在演講中提到,在經過了海港、河港、鐵路和公路時代之后,當前人類已經進入航空時代,在航空運輸業與區域經濟不斷互動發展的過程中,空港所擔當的門戶功能不斷提升,功能承載空間也不斷擴大、演進,呈現出從機場到產業區、到空港城市、再到空港都會的四代演進規律。
就空港經濟區未來發展,王學東建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空港承載的開放平臺功能將越來越重要,各地應直接按照第四代空港城市——也就是空港都市區的標準來規劃建設。從國家層面,建議對全國空港經濟區的布點規劃、發展層次、功能定位進行頂層設計,有意識引導自貿區、口岸、自貿港等開放功能向空港經濟區集中,對于航線、時刻資源分配等加大簡政放權,充分調動各地主觀能動性。
據了解,2017年,王學東教授團隊就發布了國內第一個《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發展指數報告2017》,今年6月15日,又在長沙發布了《中國空港經濟區(空港城市)發展藍皮書2018》。王學東透露,復旦大學國際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今后將堅持每年發布一個指數和一個藍皮書,打造專業“空港智庫”,為國家空港經濟和臨空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