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聯部原副部長 于洪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代表中華民族向世界發出的一個偉大倡議。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我們是亞太國家,亞太地區是我們立身立命之所、繁榮發展之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從亞太地區起步起航。
亞太地區的局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局勢,亞太的概念也在不斷豐富發展變化。我們過去講亞太主要是講從東北亞到東南亞以及太平洋西岸的這十多個國家。現在講的亞太已經包括了南太平洋地區,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十幾個島國在內的泛太平洋國家。亞太的概念在不斷擴大,這是我們考慮亞太事務、參與亞太事務必須充分意識到的一個前提。現在,東北亞地區、中亞地區、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在積極地介入亞太事務,我們也應該用更寬廣的眼界來構建亞太地區人類命運共同體。
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提出質疑,這種質疑有的是惡意的,但有很多是善意的,覺得人類社會如此復雜,不同國家的利益千差萬別,社會制度、價值觀體系五光十色,談何共同命運。但我覺得我們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比目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政治家、專家學者提出的更接近于現實,更貼近歷史發展的潮流,更符合人類社會的普遍訴求。
與此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符合我們自身的需要。首先有利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次是有利于我們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為人類的進步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其是在亞太地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應該是“中國走向世界、中國走向亞太、世界走向中國、亞太擁抱中國”這么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不能是相互戒備、相互防范、相互抵觸的過程。另外它也是中國依靠世界、世界依靠中國密不可分的過程。
現在,我們對世界影響越來越大,但同時,世界對我們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的,這是一個相互交織的過程。我們跟世界聯動發展,實際是融入世界和世界融合發展,只有這樣才真正起到推動建立命運共同體的作用,起到一個表率作用。所以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更開放的世界、更包容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一個遠離國際社會獨自發展的舊模式。遺憾的是,國際上也有那么一批專家學者,還抱著陳舊的思維,抱著冷戰時期的理念來看待世界。
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把自己的發展利益融入到整個人類的發展之中去,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把自己的安全關切融入到整個世界的安全關切中去。世界應該是發展利益廣泛交織,安全關切高度契合,發展理念彼此相通,文明進程互聯互鑒,只有這樣,才談得上人類命運共同體。
另外我們要特別注意警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謀求霸權。我們倡導并推動建立人類命運,注定不是要確立中國所謂世界領袖地位,不是要跟誰跟哪個國家去爭奪世界霸權和領導權。歷史的經驗一百多年已經提供了無數的案例,正面的和反面的,積極和消極的都有,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
另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是在亞太地區還是在全球范圍內都不是輸出模式,都不是要把自己的觀點、主張、理念,強加于人,強加于外部世界,強加于整個人類社會,這樣做也不會成功。從歷史上看,蘇聯失敗了,美國也不會成功。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冷靜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發展大勢,認識到我們同外部世界關系,這是一個重要前提。
我們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鐵需要本身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要把自己的軟實力、硬實力不斷地推向歷史的新高,包括綜合國力建設,包括我們國家形象的塑造。遺憾的是,有的時候國家形象的塑造,軟實力的提升會落后于綜合實力提升,它們有時候并不完全同步。我們要力求做到軟實力、硬實力要協調發展的齊頭并進。國家的道義形象、道義力量對一個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對我們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對引領亞太地區和整個人類的命運共建設至關重要。所以要把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營造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緊密地協調起來,二者不可偏廢。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著眼全球,立足周邊,主攻亞太,要分層次,分領域,分國別,分區域,循序漸進地推薦我們的理念,朝著我們目標一步一步前進。我們要把握方向,統籌全局,厘清角色,求同存異,共赴前程。求同存異不僅是說給別人的,也應該是說給我們自己的,我們講述中國故事,也要熟知世界故事,我們要求構建新的國際關系,要構建新的國際體系,要形成新的國際秩序,我們應該是一個倡導者,更應該成為一個踐行者。
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歷史任務,是一個艱巨而繁重的全球行動,不能成為一家的獨角戲。我們說“一帶一路”是交響曲、大合唱,那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亞太命題,更是交響曲,更是大合唱。我們只是個領唱者,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既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成功與挫折始終隨影相隨相伴的過程,是博弈與合作此起彼伏,相互作用的無止境過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會一蹴而就,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看到美好愿景的現實。它是一個長期的全球性的充滿了變數的過程,我們要足夠的心理準備,要有戰略耐心,要有戰略定義,還要有戰略智慧。
(本文根據作者在華中科技大學第四屆“全球治理·東湖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