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李貝)2018年11月12日,由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共同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和北京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互聯網驅動教育創新論壇”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作為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的主論壇,會議深入探討了新時代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索互聯網驅動教育創新的趨勢與路徑。來自學校、研究機構、教育管理部門、互聯網教育服務產業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800多人參加了會議。
論壇圍繞 “在線學習的創新”“教育屬性與教育形態的變革”“基于互聯網的教育供給側改革探索”“數字教育全球拓展的實踐與思考”以及“教育主體及其關系的變革”5大主題展開討論,以期為新時期的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實踐開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
新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與挑戰。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麗認為,互聯網正在重構教育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這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需要校長、教師、管理者、產業界、研究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和參與。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是,如何結合一線教師、學校、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教育創新發展,努力將我國的互聯網強國優勢轉變成教育優勢。
香港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總監Nancy Law(羅陸慧英)教授作了題為《在線學習創新:基于社會技術協同發展過程的視角》的報告。她認為,真正的教育創新是拓展教育目標,改變學與教的過程,改變學生與教師的角色。Nancy Law強調,教育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只看技術,也要留意社會技術體系和社會景觀發展層面的變化。
《中國高校科技》總編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認為,“人工智能+大數據”能夠為學生提供終身學習的個性化智能支持,在教師減負、個性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有效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我們尚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還有很多應用難題有待解決。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余勝泉則介紹了教育公共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案例,分享了基于互聯網的教育供給側改革與探索。他認為必須努力改善教育供給結構,形成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實現教育改革從“需求側的拉動”到“供給側的推動”的根本轉變。
隨后,北京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鄭勤華教授主持了圓桌論壇,來自高校和科研單位的代表、教育管理部門負責人、中小學校長以及企業界人士同探討了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校內與校外、產業與學校之間的新的關系,以及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與創新所面臨的挑戰及相應的解決思路。
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教授認為,針對互聯網的“拉鋸戰”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現階段的學校教育創新需要視大勢、找痛點、定抓手、見實效,方可得到師生家長乃至社會的認同;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焦建利提出,新技術應用于學校教學時面臨的沖突主要包括“與現行教育常規之間的沖突”“與現有評價制度的沖突”“師生信息素養的因素挑戰”;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系主任顧小清教授則認為,信息技術在政策影響、人才培養和促進信息技術進入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