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做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國際研修班結業
光明網訊 11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國際研修班結業典禮在廊坊舉行。本次研修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承辦,廊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協辦。中國社會科學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出席典禮并致辭,典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曉泉主持。
本次研修班為期12天,由理論篇、實踐篇和考察篇三部分組成。在理論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曉泉從宏觀層面闡述“一帶一路”倡議產生的背景、實施及最新成果。他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期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是國家間合作新模式、新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許文鴻從中微觀角度出發,向學員清晰闡述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和實踐路徑。在實踐篇,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教授費新碑、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張艷秋、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孟濤、上海報業集團對外事務部主任夏俊、中國中醫科學院仁恩道濟(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院長林張等就“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國際文化產業合作、旅游合作、媒體合作、體育合作、傳統醫學合作等前沿問題開設專題講座。在考察篇,學員先后赴北京、上海、西安實地考察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及“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最新進展。
在結業典禮上,孫壯志在致辭中指出,本次研修班是學員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窗口,也是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紐帶。作為研修班承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期待與學員及學員所在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地區及國家間友好合作關系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學員代表發言環節,格魯吉亞理工大學教授錫奇納瓦·亞歷山大提出,作為跨地區合作新模式,“一帶一路”將對沿線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格魯吉亞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國家,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國。除了經濟議題之外,人文合作、文化合作也應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題中之義,尤其是高校作用應該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白俄羅斯與中國分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蘇加克·瓦季姆在發言中表示,“這次是我第25次來中國了,我到過中國20個省的三十多個城市,實際上每次來都有一些新的收獲。”并指出,“共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精髓所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智庫專家應該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
吉爾吉斯斯坦阿拉巴耶夫國立大學分析中心主任巴克特古洛夫·舍拉季爾指出,本次研修班課程設置邏輯清晰,內容豐富,視角立體,給學員呈現了富有活力的“一帶一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沿線國家智庫專家應積極開展聯合研究,共同發布學術成果,為實現“五通”獻計獻策。他還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所以國際社會應該以新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和與中國的合作。
發言結束后,孫壯志分別給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并合影留念,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國際研修班結業典禮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