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 韓文龍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5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了《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旨演講。共有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這是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壯舉。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擴大市場開放,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繁榮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市場、制度和人才等優勢,重視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總體運行平穩,經濟增速、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等重要指標均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是,受到“三期疊加”和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經濟運行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等市場經濟主體活力有待增強,防控風險的任務依然艱巨。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的聯動效應,釋放經濟發展新活力,增加經濟發展新動力,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防范經濟發展新風險。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再次提到,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當前,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以下四點:
一是“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國內國際市場融合體系。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進口國,13億多的人口規模和不斷增加的消費潛力,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的生活資料消費大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的生產資料消費大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依靠國內企業的生產和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也需要發揮國際進口市場的調節作用,引導境外消費回流。面對龐大的海外市場,中國企業也要調整產品結構、以創新和品牌等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積極走出去,深耕歐美市場,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鞏固和擴大對外出口貿易份額。只有實現國內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才能進一步擴大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擴大產能國際合作規模,提升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加本國消費者的獲得感,實現中國與貿易伙伴的“雙贏”。
二是要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構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供給體系。盡管目前出現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但是從發展趨勢看,全球化仍然是大勢所趨。中國要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化,就需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重點是要利用好有利于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資本、技術、金融市場和科技人才等。堅持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重視多層次和高質量的對外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中國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要素供給體系、創新供給體系、生產能力體系和消費市場體系。
三是用好國內國際兩類規則,爭取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良好制度環境。當今世界,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仍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主導的。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以和平方式實現自身發展時,受到了一些國際規則的制約,甚至是一些國家的打壓。當前,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了實現正當的國家利益,謀求世界的和平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應對世界投資和貿易等規則變化帶來的挑戰,練好內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四個全面”,打牢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主動承擔與自身實力和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主動參與相關規則的制定,提高相關領域的制度話語權。
四是要建立健全基于全球化的風險防控體系,確保高質量發展的國家經濟主權獨立性和經濟金融安全性。全球化過程中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金融市場國際化、產品供給和要素流動全球化,既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也可能隱含了巨大的潛在風險。從一些南美洲國家發展的困境、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教訓可以看出,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同時,一定要建立健全與發展程度和開放程度相互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重點是要建好金融和資本市場的“防火墻”,防止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大起大落;提升本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創新能力和品牌能力,防止去工業化現象和制造業能力弱化;深耕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出口,采取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進口策略,防止出現“進口依賴癥”。
通過主動擴大進口,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必將向中國老百姓釋放進口“紅利”,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新活力,增加新動力,拓展新空間;也必將讓世界分享到中國開放的“紅利”,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