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王文章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標志著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進入到了新階段,我們要一如既往地努力去實現中華民族矢志不移追求的現代化強國和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
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
關于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十九大報告綜合國際國內形勢和國內發展現狀,提出了更加具體和更為詳細的新時代“三步走”路線圖,亦即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三步走”戰略適應了中國進入新時代后的新形勢,不僅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時間提前了十五年,還超越了原來的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既定目標,將“美麗”作為現代化強國追求的目標之一,體現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展現了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遠抱負和堅定信心,破解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現代化實踐來看,新時代的現代化戰略安排具有極大的現實可行性。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論是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方面,還是在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遠超預期的重大成就,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方向還在牢牢堅持,人口質量型紅利正在形成和積累,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機會正在增加,社會資本相對充裕,內部市場需求廣闊,城市化發展空間還很大,人均GDP水平不斷提高,加之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高質量、高效率和可持續,這些因素保證了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還可以維持中高速度和較高效率的經濟增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大有希望。
新時代面臨的現代化陷阱挑戰
當然,新時代現代化建設擁有光明前景的同時,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其中極有可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等現代化陷阱的挑戰。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缺乏創新能力,不能及時實現由依靠廉價勞動力或自然稟賦導向的發展方式,向依靠高生產率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并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根據拉美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一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會出現諸如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嚴重、腐敗多發、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和金融體系脆弱等嚴重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低速,加之體制改革、社會分配、技術創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各方改革正在進行,一旦在發展方向或宏觀政策上出現失誤,或者遭遇到強大的外部沖擊,就有可能會消耗掉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紅利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塔西佗陷阱”主要是公權力失信于民帶來的負面效應,即政府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社會認為是說假話和做壞事。具體到中國的現實政治生活,由于部分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薄,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漠不關心,政治上常常弄虛作假、口是心非、無所作為、貪污腐敗,造成了部分群眾不信任政府機構及官員的現象,削弱了黨的執政地位和合法性基礎,增加了社會整合的難度。因此,對我們而言“塔西佗陷阱”并非完全是危言聳聽的“狼來了”,而是極具可能的現實威脅。
此外,新興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還可能遇到現存大國的遏制,從而出現引發各種沖突甚至戰爭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作為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國,不可避免地與現存大國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甚至對抗關系,如目前膠著的中美貿易摩擦在本質上就是這種競爭關系的反映。
新時代中國應如何應對現代化陷阱的挑戰
我們要在新時代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設法避免陷入上述各種現代化陷阱之中。
首先,我們要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和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分配,以便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此,要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特別是要將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落到實處,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要將增長方式由粗放發展模式轉向集約的創新發展模式,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在世界新經濟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要著力實現公平性和包容性增長,通過改善分配結構以增加普通中國人的收入,從而擴大內需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發展的同時,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其次,我們要全方位重塑政府的公信力,以擺脫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危險。民無信不立,政府無信患莫大焉。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與日俱增,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加快職能轉變,以便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為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不能敷衍了事或做表面文章;在開展工作時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反映的強烈問題,誠心誠意為民眾辦實事;在回應人民群眾質疑時勇于承擔責任,不能推諉逃避;在施政時要依法行政和提高決策透明度,通過樹立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以取信于民;在建設民主政治時要維護公民的參與權和監督權,推進中國政治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最后,我們要一如既往地貫徹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外交理念,著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為此,要始終重視構建與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的良好關系,要通過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來繼續加強與這些國家更加深入的合作。
總之,新時代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偉大目標的時代,只要我們把握住了難得的機遇,積極應對各種現代化陷阱的挑戰,認真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切實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方針,那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指日可待。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