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宇文利
25日下午,正在黑龍江省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七星農場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北大荒建設到這一步不容易。當年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共和國把這里作為戰略基地、把農業作為戰略產業發展起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今天來到這里,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這一場滄桑巨變,離不開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的激勵。當然,除了北大荒精神,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曾產生了南泥灣精神、大陳島墾荒精神等等可貴的財富。在譜寫壯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我們要接續傳承和弘揚墾荒精神,并從中汲取奮發前進的精神營養和智慧力量。
一、墾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具有悠久歷史和實踐傳統
墾荒是對未開發或未利用的土地進行開墾和拓殖的勞作,是一種開辟新土地、開發新資源、開拓新的生存空間和創造新產品、新物產的營建性活動。有人指出:“什么是荒?荒是不生的意思,也可說是生而不合的意思。凡初次用人力使土地生產這種事業叫做墾荒。”中華民族的墾荒活動是伴隨著中國上古文明的開發、中華先民們尋找和爭取更為優渥的生存條件、更為適宜的生活空間而展開的。這種活動最早出現是當人口繁衍數量增多,對生活資料需求增加且人們的生產能力得到提高時,先民們逐步擺脫純粹依賴自然界的恩賜、不再僅僅從自然界中采摘野果或簡單狩獵的束縛之后而開始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性勞作活動。也就是說,墾荒是先民們自主自發地從事生產勞動以爭取更多生活資料的活動,因而也是一種積極的、主觀的、創造性的活動。在漫長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墾荒活動可以說是締造文明、積累財富的原生性活動,墾荒精神就是從墾荒活動中生發出來并不斷得到孕育的精神,代表了一種人與自然作斗爭,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不向自然低頭、敢于攻堅克難、最終征服自然并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機的主動心理、精進意識、頑強意志、斗爭品格和創造精神。
從源頭上看,墾荒精神是一種戰天斗地的開墾拓殖精神,是為了特定的生活目標和生存條件而開發自然資源、與自然界存在的艱難險阻做斗爭、戰勝困難、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從上古時期就已發端并在先民的墾荒活動中所孕育并表現出來的偉大墾荒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創世神話中,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神話傳說直接體現的是先民們與自然抗爭、挽救生存危機、不辭辛勞而移山填海的一面,這些神話傳說,盡管并非都是嚴格意義上的開疆拓土、開荒種地,但所代表的正是先民們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爭取美好生活的開拓意志和開創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敢于抗爭、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恰恰就是后來墾荒活動的思想原點和精神源頭,因而也可以被看作是中華民族墾荒精神的原型和雛形。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曾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墾荒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是為了恢復或發展農業生產、解決人口、糧食、物產和其他資源儲備的匱乏而被迫采取的生產活動和勞動形式,通常由中央政權、地方政權特別是處于崛起或危機中的軍事力量來組織進行。因此,在中國歷史上頻頻出現的“軍屯”和“民屯”活動也都屬于墾荒拓殖的范疇,這類墾荒屯田活動大多出于求強求大求富的目的。近代農學家羅振玉就認為墾荒是國家富強之道,是農業發展的緊要手段。他提到:“謀富之道,莫要于興農。興農之端,莫急于墾荒。”從物質層面講,墾荒顯然有助于促進和發展農業生產,便于更好地利用資源和積累財富;從精神層面講,墾荒活動本身就是磨練意志、錘煉品格和涵育精神的實踐活動,注定積累并豐富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精神財富。因此,與墾荒活動本身的屬性、內容和進程相關聯,墾荒精神就在不同層面、不同內涵上得到豐富、創新和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培育并弘揚了現代墾荒精神
中華民族的墾荒精神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變革的進程中得到了傳承,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得到了發展、豐富和創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為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同時沖破國民黨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延安的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開發南泥灣的大生產運動就是一場開荒屯田、發展生產的運動,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內容的南泥灣精神。到了五、六十年代,在中國的東北邊陲,一大批專業官兵和后續加入他們行列的支邊青年、科技知識分子等在北大荒開疆拓土、艱苦奮戰,塑造和培育了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北大荒精神。與此同時,在江西的共青城和浙江臺州的大陳島,一些分別從上海、浙江出發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共和國墾荒事業中,他們個人的情況有不同,在墾荒中所面對的具體環境也有差別,但都將青春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墾荒事業,培育出了“崇尚科學、開拓進取、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共青墾荒精神和“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時至今日,在地處中國西北的新疆農墾地區,仍然有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在培育和踐行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新疆兵團精神。從革命戰爭年代的南泥灣精神,到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北大荒精神、共青墾荒精神、大陳島墾荒精神,一直到今天的兵團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中華兒女甘于艱苦、勇于開拓、勤于奉獻、敢于進取、善于創新的實踐品質和精神魅力賡續不斷、綿延傳承,融匯并鑄成了偉大的現代墾荒精神。
從宏大的歷史視野看,真正決定墾荒活動精神本質的不是具體的墾荒過程,而是墾荒的目的及其服務的主體,即為何墾荒、為誰墾荒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由封建政權和各種封建軍事組織發起的墾荒活動,盡管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也取得了可見的成績,但最終都不是服務于人民群眾,都沒有跳出“歷史周期律”,既沒有讓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也沒有讓中華民族獲得精神上最大限度的主動性與真實的自由。究其原因,是因為這類墾荒活動由于其組織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政治目標的狹隘性而受到了限制,即墾荒多為了一己之私、多出于微群之利、多囿于小團體之營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組織的墾荒活動不僅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而且把這種精神在生產的價值性、勞動的目的性、過程的開創性和服務的人民性上大大提升,使之獲得了嶄新的思想覺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實現了傳統墾荒精神的現代化,培育出了現代墾荒精神。
具體來說,現代墾荒精神不同于以往墾荒傳統的根本之點在于,中國共產黨是真正追求實現人民民主的無產階級政黨,其所領導和組織的墾荒活動本質上是為實現和鞏固人民民主而采取的革命性的生產勞動和創造社會財富的科學實踐。其中,墾荒生產的價值性不僅僅限于多收三五斗糧食,而在于物質財富的積累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從事墾荒勞動的目的性既是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革命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發展的充分條件;墾荒過程不僅有助于參與者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更凝結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智慧和創新動力;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組織的墾荒活動不再像歷史上的屯田和墾荒那樣僅限于服務于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為了共產主義的價值關懷,并指向了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目標,最大程度地服務于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力弘揚現代墾荒精神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偉大的時代,新時代也要建成新的偉大事業。新的偉大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也需要偉大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政黨。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可以說,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就要以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中國人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大力弘揚現代墾荒精神。
大力弘揚現代墾荒精神,就是要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正是在濃烈的家國情懷和忠貞熾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下,中華文明才賡續未絕,中華民族才長盛不衰,中國共產黨才獲得了無比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愛國主義也是現代墾荒精神的內在道德追求和最高價值原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墾荒事業中,千千萬萬的墾荒者為祖國繁榮強盛而不懈墾荒,數以億計的勞動者為民族興旺發達而無私奉獻,正是愛國主義把黨、人民群眾與民族國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因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是革命年代進行革命墾荒的主旋律,也是新時代進行建設墾荒的主旋律。今天,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用統一的思維看待熱愛祖國與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準確理解和把握它們之間不可分割的科學事實與有機聯系,這是弘揚現代墾荒精神的根本出發點和基本立足點。
大力弘揚現代墾荒精神,就是要弘揚艱苦奮斗、創業垂統的精神。艱苦奮斗是貫穿中華民族墾荒歷史和墾荒活動的行為主線,也是現代墾荒精神的實踐主線。不論是南泥灣的大生產運動,還是北大荒、共青城、大陳島的墾荒勞動,抑或是新疆兵團的農墾實踐,都是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的。我們常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墾荒是艱辛的事業,需要付出巨大而艱苦的努力才有所收獲。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本身也是一項偉大的“墾荒工程”,需要付出百倍的艱辛,不懈奮斗才能夠成功。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堅持艱苦奮斗精神時曾說過:“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今天,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墾荒拓殖的進程中,弘揚艱苦奮斗、創業垂統的精神,就需要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把過去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把艱苦創業的優秀品質發揚開來,把戰天斗地的革命與建設的豪情融匯進來。
大力弘揚現代墾荒精神,就是要弘揚開拓進取、科學創新的精神。墾荒意味著開拓和進取,是在前人所未曾觸及或開發過的蠻荒地帶闖出一條新生路、開辟一番新天地。因此,墾荒活動自然就代表著一種戰天斗地、敢于前進的豪情壯志,它所帶來的多是從無到有的巨大變化。但是,現代墾荒精神不是盲目地蠻勇和愚昧無知地蠻干,而是采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進行創造性的開拓。今天的時代是科技發達、科學昌明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是革命性與科學性有機統一的事業。弘揚開拓進取、科學創新的精神,要求我們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困境和難題,既要有直面困難、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的毅力,又要有革故鼎新、創新思路的科學規劃。由此,在開拓中勇往直前,在科學的基礎上銳意創新,正是弘揚現代墾荒精神的題中之義。
大力弘揚現代墾荒精神,就是要弘揚聯系群眾、軍民融合的精神。偉大的事業總是祖國的事業,崇高的事業總是人民的事業。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組織的墾荒事業,自始至終沒有離開祖國人民的期待和信任,自始至終也不能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無論是南泥灣的大生產運動,還是北大荒、共青城、大陳島的墾荒活動以及新疆兵團的農墾活動,都少不了把人民群眾作為聯系和服務的第一對象,少不了人民群眾和人民軍隊的融合協作和共同參與。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軍民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正在日益發揮著其對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支撐拉動作用。從本質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組織的墾荒事業,本身也是聯系群眾、軍民融合的事業。因此,弘揚聯系群眾、軍民融合的精神,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事業中發揚群眾路線,積極推進新時代的軍民團結、融合和協作。
(2018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項目,項目號為:18JDKD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