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專職研究員 崔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概念貫通著古今的中國文化精髓,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該從以下七個方面下功夫。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意識形態主導權
意識形態決定著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這需要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堅定意識形態方向。
一是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國共產黨領導四十年改革開放、六十九年國家建設和近百年黨的建設成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我們要繼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把群眾路線貫穿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二是深入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思想文化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因此,要培養人民群眾掌握先進的思想文化,并引領他們將其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因此,要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助力我們的偉大事業。
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民道德修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價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在“常行日用”中加強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把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幫助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要樹立有自信、尚和合的世界觀。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在改革開放途中、在實現中國夢路上,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謀求發展的“定心丸”,也是我們在世界中找準定位的“指南針”。這是一個同舟共濟的時代,也是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在堅定道路的基礎上,也要有“至中至和”的思想,與他國、他人求同存異、和睦共處。
二要樹立崇學文、尚勤奮的人生觀?!拔嵘灿醒模矡o涯”,學習能讓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正氣。應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始終以先進為榜樣、以楷模為標桿,見賢思齊。“一勤天下無難事”。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連續多年發現,“勤勞敬業”是最突出的中國國民形象。當下的中國,肩負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使命,任務和挑戰都在加重,更加需要發揚勤奮精神,倚靠勞動這個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力量,為改革提供最澎湃的激情和最持久的動力。
三要樹立崇正義、守誠信的價值觀。推崇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人民群眾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懊駸o信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美德。做人需要誠信,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也需要誠信,這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念,滲透在每一個國民心中,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的外交理念之中。
三、激發文化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只有保持創新,才能跟得上歷史潮流。改革開放進程中,形勢在變化,任務在升級,因循守舊不能推動改革的順利前行,唯有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不竭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能否在今天發用以及如何發用,關鍵就在于創新。創新,是使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相融通、與現實社會相協調的一把“金鑰匙”。傳統文化的創新要堅持兩點規范:一是要立足本來。創新不是無中生有、憑空而來,立足已有積淀、不忘本來,是傳統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二是要明確歸旨。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創新的歸旨在于通過創造性轉化,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找到新的落腳點,滲透融入現代社會中,以大眾為服務對象,彰顯“以文化人”的價值,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升華。
四、融通古今政治思想,不斷提高執政能力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改革航船已駛進深水區。改革越深入,面臨艱難險阻就越多,提高“掌舵手”的執政能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提高執政能力,要學會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要有“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賦予傳統政治智慧鮮活的當代意義。
一要樹立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以民為本”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為人民服務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不忘初心”這一主題,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叭艘曀娦?,視民知治不”,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執政者要為民效力,把智慧奉獻于人民、情感融匯于人民。
二要發揚務實精干的從政理念。“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從中國歷史總結出的從政箴言,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推崇的理念?!耙詫崉t治,以文則不治”,從政者要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優良傳統;“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從政者從小事出發、從細處著手,才能把事情做成干好。
三要樹立修身立德的垂范意識。修身立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國政治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而干干凈凈做事則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和性質的內在要求。當代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立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思想,鼓勵領導干部修心治身,培養個人的理論修養、政治修養、道德修養、紀律修養和作風修養,正確處理好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實與偽之間的關系,在一言一行中發揮領導干部對社會風氣的引領作用。
五、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
交流互鑒,對個人而言,可以拓展視野、開拓胸襟;對國家而言,可以博采眾長、展示魅力,促進中國和各國的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在圓夢路上共同前行。
通過文明交流互鑒,不僅可以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而且可以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充分體現出自我反思的文化自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自信,順應世界文化多元發展趨勢的文化自覺。
六、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浸潤大眾心靈
文藝作品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風貌?!拔淖內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文藝作品肩負反映人民心聲、引領時代前進的歷史責任。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精神,創作出有深度、有溫度的優秀作品,存歷史正氣、聚時代精神、潤大眾心靈。
一是胸懷大義搞創作,為人民發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明確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發聲,表達人民的愿望和追求,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
二是勇于擔當揚正氣,為時代發聲。文藝工作者“要與時代同頻共振,要走出方寸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連接在文藝作品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透在文藝作品中,充分發揮文藝作品在塑造大眾心智、浸潤大眾心靈方面的特殊作用,做到“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
七、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有思想屬性,還有產品屬性。繁榮文化產業,建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有助于為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利載體,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重要渠道。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需要全面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一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優化文化經濟政策。立足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時代,政府部門應著眼于完善和落實適合本地發展的文化經濟政策,出臺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的時代浪潮,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是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培育和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在現有的生產要素下,放寬文化市場準入條件,壯大文化產業主體隊伍,致力于提升行業資源配置率的市場驅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工作。積極推進文化企業市場化、公司化運作,不斷催生優秀的文化貿易企業。
三是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法律法規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是激發出文化企業創新動力,推動資本、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向文化產業聚集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 激發大中小企業相互促進,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