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中共云南省委原副書記丹增
2017年歲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胡惠林教授,要我為其大作《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作序。在交談中提及云南是第一批提出文化產業發展的省份,也是第一批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更是第一個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大省、實施實踐探索的省份,創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云南現象”和“云南模式”并在全國部分省份推廣。這不禁讓我想起10多年前,一批北大、清華,北京、上海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學者們紛紛踏入云南,依托云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推動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和理論探索的日子。在云南文化產業發展歷程中,胡惠林教授與清華大學的熊澄宇、北京大學的葉朗、上海社科院的花建、中國人民大學的金元浦、中國社科院的張曉明等教授、專家學者都曾是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十多年來,他們數十次到云南,與云南省的干部、學者們共同調研、交流、舉辦學術論壇、幫助培訓干部,制定規劃,完善頂層設計,助力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我曾與他們傾心交流,共同探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也成為了朋友。后來,在國內的一些學術交流活動中,我還經常與他們見面、交流。這批國內知名的學者為云南做出了貢獻,云南的文化產業發展、民族文化建設離不開他們的理論指導和幫助。他們是中國文化產業理論的奠基人、實踐的指導者、產業的推動者。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在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變革,也是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創新的一次偉大實踐,從文化的教化功能到文化在現代社會治理中多元功能的凸顯,從文學藝術的審美功能到大眾娛樂功能的認可,從傳統文化產品的生產、貯存和傳播到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從地域文化到全球化時代文化的交流、碰撞,從意識形態和政府層面的文化管理到商業、網絡時代的文化治理,中國文化與文化產業面臨前所未遇的重大理論與復雜的現實問題,需要若干代學者帶著情懷和責任,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胡惠林教授是我國最早關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發展的學者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初,胡惠林教授就敏感地意識到文化管理將是現代社會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胡惠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最早建議和設立了文化管理專業,開啟中國高校培養文化管理本科、碩士教育的先河。他與金元浦教授等一批學者最早研究大眾審美與文化藝術、關注都市文化消費、文化市場問題,為文化產業的合法化作了理論準備。在國家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胡惠林教授與一批高校的學者發起成立中國全國高校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學科建設聯席會議,推動了中國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與研究。20多年來,惠林教授在全國各地行走、觀察和思考國家現代轉型發展中的文化發展問題,推動各地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關注文化發展不同階段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在國內重要的學術刊物上不斷發表重要的學術文章,主持編寫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的系列教材,出版學術專著,以學者的責任和良知,從學者的角度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理論建設與學科的發展。
胡惠林教授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圍繞“把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帶入21世紀”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這一主題,從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的每個節點遇到的重大理論現實問題入手,匯集了20年對中國文化發展跟蹤研究的成果。全書13章,每章1個主題,加導論和結語,共48個論題。這48個論題,從文化產業的當代中國發生、中國文化產業戰略、中國文化產業現代化的幾個戰略關系和理論、政策、戰略三個維度入手,涉及文化產業的時代語境、文化產業的理論視域、文化產業的中國實踐、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文化產業與國家現代社會治理,以及文化產業與現代科技等重大問題,收篇于中國文化產業在轉型發展時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構成了一個頗具特色和較為完整的文化產業理論架構。全書學術視野寬廣,理論框架嚴密,邏輯關系嚴謹,幾十個問題、數十萬字,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每個節點的重大理論現實問題論述得清晰深入。其中,關于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本質問題的探討、國家文化安全、國家文化治理、文化產業的公共責任、普惠性文化產業政策等命題的提出,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關系的討論等,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前瞻價值,而且具有鮮明的實踐針對性,為人們參考和為學界研究提供了一個探討和爭鳴的優秀學術文本。
我于2005年出版了《文化產業發展論》。我當時的基本認識是,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建設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綜合國力、參與國際競爭、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關鍵性、戰略性作用。我認為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與靈魂,文化的功能是塑造人、感化人美化人。文化化人、藝術養心。文化化了的人,有高尚的人格、堅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誠實的人格、簡樸的作風,對大自然講恩德與敬畏,對人際關系講誠信與和諧,對自己的行為講約束與律己。人在文化的浸潤中提高素質,規范行為,升華境界,提升人格,從而穩定整個社會。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標志。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天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有比起步發展階段很好的市場、政策和理論環境,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統一市場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更加復雜,變動更快,影響因素更多,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轉型發展時期更加復雜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需要有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的理論體系、戰略咨詢和政策研究的支撐。在一個節奏較快和浮躁的社會里,不少學者的研究往往不愿深入社會,浮光掠影,靜不下來,舍不得花大力氣,往往是追風跟風,人云亦云,不敢正視問題,而惠林教授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無疑為構建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理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頭頂群星燦爛,心中道德高懸。一名學者有情懷、有責任,才會有真知、有灼見,其作也才能留存,才能感人。文學藝術作品如此,理論著作亦然。
我理解,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軍事力量、國土資源、人口規模是硬實力。同時,一個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德、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應該是軟實力。我們尋找一種能夠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模式。建立起國家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將三位一體的文化建設成為國家戰略,提升文化軟實力,把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文化發展不能急功近利,急躁浮躁,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光看銷售量、收視率,整體文化體現國家的尊嚴、形象、精神。我們發展文化產業,要樹立精品意識,發現創意人才,扶持品牌項目。文化產業是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整合而成的高文化價值、高物質價值的創意產業。創意人將文化產品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同樣在傳播中轉化成象征價值,又在受眾的熱捧中提升了文化品位。惠林教授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研究成果,對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領域樹立文化產品的品牌意識,構建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理論,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期待這部專著早日與讀者見面,期待能讀到更多胡惠林教授新的研究成果。
??? (本文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一書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