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東中西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員 孟雷
自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中非合作邁向了史無前例的歷史高度,無論在雙邊貿易額還是雙邊關系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以中非合作的創新性機制為代表,中國對外的合作機制與模式、合作規模與層次在近十余年時間里均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不斷推進的中非合作對“一帶一路”倡議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看待中非合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在中國的國際發展體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回答這一歷史性問題,我認為以下四點可供參考。
第一,中非合作是中西方國際話語權爭奪的重要交鋒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成就巨大,國際地位快速提升,但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在國際話語權等軟實力方面仍然較為薄弱。其中,中非合作便是中西方國際話語權爭奪的主戰場。
長期以來,西方在非洲構建了一套精致的、體系化和制度化的國際援助體系,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展委員會(DAC)為主導,以聯合國、世行、亞開行以及OECD國家的對外援助機構和高校、發展研究機構為發展代理人,以CNN,BBC,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為輿論代言人的主流國際發展體系,在這一體系中,西方以非洲的民主、人權、治理等核心話語掌握了全球主流國際話語權。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隨著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所推行的中非互利合作機制大大沖擊了西方的傳統地緣政治格局和國際壟斷資本利益,一系列來自西方的質疑和攻擊言論甚囂塵上,如中國在非洲“新殖民主義論”、“新帝國主義論”、“土地掠奪”、“資源攫取”、“移民論”和“流氓援助”等惡意、不實輿論,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損害。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我國學者和媒體往往處于被迫回應或反擊的境地,究其原因,就是對主流國際發展話語較為陌生,對國際主流關切不甚明確,且根本上缺少我們自身的國際話語,使得回應往往非常被動。
但事實卻是,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合作大大促進了非洲國家的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并使得西方過去六十年來累計對非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無效援助相形見絀,而西方國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援助附帶在非洲推行“多黨制”、“民主化”、“善治”的努力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謊言”下的非洲普遍貧困、治理能力低下、腐敗加劇等失敗的民主現實。由此可見,中非合作對于打破主流國際發展體系對我國的輿論質疑和攻擊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新世紀以來我們把握世界歷史大勢,分享中國發展經驗的極為重要的國際話語,是中國主動貢獻的主流國際發展體系的最強聲音。
中非合作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其創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或國際話語環境至關重要。正是基于中非合作,尤其是中國促進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為基礎的現實意義和非洲國家對此廣泛的發展共識,才使得西方國家和學者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多元化聲音和理性與肯定的聲音。
第二,中非合作是中西方國際發展領域合作的重要支點
中非合作,雖立足中非雙邊,卻對“一帶一路”和中西方國際發展領域的合作起著重要的支點作用。應認識到,中國的國際發展體系是對西方主流國際發展體系的補充和完善,而不是另辟蹊徑,獨樹一幟。中西方在非洲有著廣泛的推動非洲減貧、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等共同目標。從聯合國“千年宣言”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從習近平主席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發言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的講話,也都集中體現了中西方為實現人類福祉、共同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愿景。中非合作對主流國際發展體系不是挑戰,而是機遇。
中非合作體現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也恰恰是對主流國際發展領域的一種補充,而非破壞。例如,主流國際發展領域較為失位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恰恰由中國投資彌補,而中國亦需在對非國際援助或發展項目方面的綜合評價、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積極借鑒西方先進經驗。中西方在非洲加強國際合作,對于達成國際發展共識,推動完善國際發展體系,進而消解西方社會對“一帶一路”的顧慮和猜忌,并轉而聚力中西非多邊合作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等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第三,中非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樣板工程和旗幟
中非合作,除了有利于中非互利共贏以及中西方國際發展合作外,更重要的是有其重要的樣板意義和旗幟作用。非洲不同于任何其他大陸,這里有著最龐大的貧困人口包括極端貧困人口(超4億),有著最高發的艾滋病、瘧疾等疾病,同時一些國家常年飽受戰亂流離之苦。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就已開始了對非洲的國際主義援助,建立了深厚的傳統友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轉為以平等互利合作為基礎的對外援助。進入新世紀尤其是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后,中非建立了更加多層次、多樣化的緊密合作關系,合作水平不斷提升。
應當看到,非洲不僅是我國的重要投資地區,也是中國第一大對外援助地區,包括第一大對外醫療援助區域、第一大農業援助、減貧合作區域,第一大人道主義援助區域和第一大債務減免區域等,中國對非洲的關系如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所說“任憑國際格局調整演變,中非平等互信、相互支持的兄弟情誼不會改變”,“任憑經濟形勢起伏跌宕,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不會改變”。
因此,應看到中非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樹立的平等互信、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發展范式的重要意義,它是“一帶一路”的樣板工程,也是引領中國國際發展體系建設,重塑主流國際發展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面旗幟。
第四,中非合作是中國方案和大國擔當的有力證明
中非合作,體現的是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地位,當前,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下不斷收縮其國際發展資源,但我國始終與非洲國家共患難,相互尊重,促進合作,同時在投資合作中加強對非洲國家減貧、醫療衛生、青年教育等方面的援助或公共產品援助,這對我國提升軟實力,加深雙方相互理解和支持,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與西方著力在非洲推進的民主化進程不同,中國主張的平等合作,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不附帶政治條件等都為非洲國家實行自身獨立發展,改善民生,尤其是在促進非洲國家民主、人權方面提供了可實踐的、符合發展規律的中國方案。
經濟發展權是最重要的人權,中非合作的成功經驗為非洲提供了多元的、可選擇的發展路徑,為全球國際發展和民主建設貢獻了寶貴經驗,也為“一帶一路”倡議中與中非合作一脈相承的負責任、促民主的中國方案提供了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