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足音
——“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側記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外交學系主任 檀有志
早自新世紀伊始,波譎云詭的國際關系舞臺即上演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恐怖主義沉渣泛起甚囂塵上、冷戰已畢而冷戰思維未清、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四處肆虐等等,當今世界正處于二戰之后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最為復雜的經濟大動蕩、社會大變革、格局大調整、實力大洗牌的歷史進程之中。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旋即引發了國際社會尤其是沿線國家的普遍關注和積極響應。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五年來這一發端中國、放眼世界的重大倡議究竟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史征程?其對當前世界發展大勢帶來了何種深刻影響?其已取得了哪些階段性合作成就?其未來的鏗鏘步履又將邁向何方?登高而望遠,鑒往以知來。
“一”如初心,志在寰宇
2013年,中國首次公開提出“一帶一路”這一兼具國內發展遠景規劃與國際合作戰略構想的重大倡議,旨在將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現實的“一帶一路”共同建設成為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分別從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以及合作機制等諸多方面系統闡釋了“一帶一路”的主張與內涵,并鄭重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方向和任務。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志著全球互利共贏新時代的良好開局,折射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跨入由宏大愿景落地為堅實行動、從頂層設計轉入到基層建設的新階段。
中華文化素來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主張超越各種形態的“自我中心”主義。從這個視角來看,“一帶一路”倡議這一跨越中外、融通古今的宏偉構想,既承載著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繁榮夢想,又賦予了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正是對這一傳統哲思的最好注腳。順應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不改初心,始終堅守絕不將本國的方略設計強加于別國、唯圖一國之私的公義底線,勇于背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大國擔當,矢志不渝地倡導世界各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攜手打造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帶”動全球,共克時艱
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著極為錯綜復雜的劇烈變動,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繼續走向深入,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大步向前推進,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的調整演變也在悄然加速。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在發酵、持續顯現,處于緩慢復蘇中的世界經濟尚未進入一個穩步增長的良性循環,系統性和結構性風險還相當突出。就世界整體而言,人類所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問題依舊嚴峻:地緣政治因素更加凸顯,東北亞、南亞、中東地區等局部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安全形勢更趨嚴峻多元;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取向日益分化,經濟運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明顯加大;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網絡安全、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呈“井噴”之勢,全球治理相較低效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各種全球性問題還時常交織產生,使得人類社會愈發意識到彼此共存于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因而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已然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直面當前全球性問題凸顯的新情勢,“一帶一路”倡議反映的正是努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的東方智慧與中國路徑。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開放包容;不是中國一家的小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明確指出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我們要在發展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利益。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并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要統籌我國同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調動沿線國家積極性”。中國積極推動全球利益攸關方凝心聚力共克時艱,共同期冀一個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
“一”番耕耘,碩果矚目
在浩瀚悠遠的人類歷史長河里,五年時間誠然不過是滄海一粟,但跨越時空維度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國乃至全球發展史上必將留下其不可磨滅的獨特印記。五年來,“一帶一路”構想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化理念為行動,參與全球治理,激發世界脈動。截至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了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和支持,其中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方簽署了共建合作文件,覆蓋了全球范圍內將近35億人口以及上萬億美元的投資和貿易。其進展速度之快、收獲成果之豐、涉及范圍之廣,無不令世人矚目。
“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有機結合,其核心理念是共同發展,目標是合作共贏。因此它不是中國一家獨占整個蛋糕或分得蛋糕的大頭,而是沿線國家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并各自分到更大的一塊。有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國企業共在46個國家建設初具規模的境外經貿合作區113家,累計投資348.7億美元,入區企業4542家,上繳東道國稅費28.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28.7萬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絲綢之路,在新時代里不斷續寫新的華章。五年里,“一帶一路”倡議在互聯互通方面取得的成績蔚為壯觀,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拓展、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特別是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領域,歷經過往五年的精心耕耘,陸上與海上新絲綢之路實現了“落霞與鐵路齊飛,秋水共海港一色”。此外,藉由“一帶一路”的廣闊合作平臺,公共外交在人文交流領域的靈動效用也得以大有用武之地,日益成為沿線各國型塑國家形象、打造國際品牌、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抓手。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基于自身的發展需求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這一點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朋友圈”幾度擴容上呈現得尤為明顯。隨著黎巴嫩于2018年6月被批準作為意向成員加入,亞投行的成員總數已增至87個,兩年半時間內這一數值比2015年12月成立之初的57個創始會員國足足高出了五成之多。鮮活的數字自己會說話,這一系列令人矚目成績的取得恰好也從不同側面有力地印證了“一帶一路”倡議并非一些想當然者不明就里所鼓噪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更絕非一些別有用心者為黑而黑所指斥的“新殖民主義”。
“路”阻且長,行則將至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區域合作共贏與全球協商共治的“中國方案”,啟動五年以來所取得的碩果大大超出了預期,但與其他新生事物一樣,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避免不了一些“成長的煩惱”。“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風險和問題是多源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一宏偉構想涉及國別與人口數量眾多,地緣政治經濟關系盤根錯節。粗略概括起來,主要有地緣政治沖突性強、經濟結構互補性弱、區域內部信任缺失、域外大國博弈頻仍等幾只“攔路虎”。在“一帶一路”項目具體運作過程中,一方面不少沿線國家存有領導人權力交接、民主政治轉型、民族矛盾沖突等因素帶來的政治不確定性及政策風險;另一方面也有諸如法治狀況亂、監管負擔重、融資成本高等制約性現實瓶頸。當前隨著世界經濟復蘇速度顯著放緩,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已日益升溫,尤其是一些國家逆歷史潮流而動、悖國際道義而行,肆意高啟關稅壁壘、動輒揮舞霸權大棒,不惜將各國推向貿易戰的邊緣,結果必然是損人不利己,使得本就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也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艱辛前行平添許多不必要的阻滯。
新時代下的“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中國全方位開放的理念,是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繼續。“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飽含深情地說,“古絲綢之路綿亙千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從來都不是只有坦途大道,縱使前路艱險又漫長,但也“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
大道至簡,誠哉斯言。“一帶一路”倡議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秉持“親誠惠容”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通過與沿線各國共享現實的發展紅利、承擔共同的社會責任,合力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生態文明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帶一路”倡議已然風雨兼程走過了五年,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就不言而喻、有目共睹。“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句中國古語既是對過往的小結,也是對當下的激勵,更是對未來的昭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專項招標課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研究”(18VSJ044)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一帶一路'戰略視角下中國海外利益拓展與公共外交建設研究”(16YQ0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