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李澍)2018年8月18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特別委托的重大項目“中國社會法系列研究”在京舉行首次研討會,正式啟動該項研究。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社會法系列研究”首席專家鄭功成教授主持此次會議。民政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陳百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法規司司長芮立新,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榮譽理事、北京大學教授賈俊玲,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童星、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魯全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貴州財經大學等有關研究人員3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鄭功成指出,以社會保障法律、勞動法律以及不同群體權益維護法律等為主體內容的社會法部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七大部門之一,社會法領域的法制建設最貼近老百姓生活,也關乎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民生權益,但我國社會法領域立法滯后,不僅在社會救助法、社會組織法等多個社會領域的基本法律存在空白,而且現有法律法規還普遍存在著質量不高、規范性不足、可操作性弱等問題。他表示,在我國法學界,社會法的理論研究相對于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最為薄弱,專職研究者較少且對法制建設不夠重視,未形成應有的影響力。因此,加快社會法研究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他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九大已經十分明確的目標任務,而加快補齊社會法制建設滯后的短板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其中,社會保障法律作為社會法部門的重中之重,需要至少10部以上的法律才能涵蓋這一領域的制度要求,不僅需要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等一系列基本法律,還需要住房保障法、兒童福利法、殘疾人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慈善法、社會保險基金法、退役軍人保障法等一系列專門法律。我國已經制定了《社會保險法》《軍人保險法》《慈善法》等少數幾部法律,余下立法任務十分繁重,特別需要社會保障學界與法學界共同努力推進。
芮立新全面介紹了我國有關勞動立法、社會保險立法等情況。他強調,社會法的建設過程要注意“優先補缺”,要真正反映最大多數人的期盼,保障百姓的勞動與社會保險權益,推動人力資源開發,并為之提供法治保障。他提出,要著重推動三方面的法律建設:一是推動出臺《人力資源開發法》,注重人力資源的全環節開發,包括教育培養機制、人才評價機制、人才流動機制、人才激勵機制等;二是制定惠及全民的基本勞動標準,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工時認定、報酬支付保障不到位、勞工休假不足等問題;三是修訂、完善《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制定《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條例》等新法規,減少社會保險經辦中需要的證明,簡化群眾辦事流程,同時,努力保障基金的安全,避免錯領、冒領。
陳百靈強調,民政工作涵蓋社會組織管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等諸多領域,涉及群體龐大,但與之相關的社會法建設嚴重滯后,主要存在三種問題:一是法律存在空白或現有法律位階較低,社會組織、社會福利以及社會救助均由行政法規規范,缺乏相應法律;二是法律內容陳舊,難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三是同其他法律銜接不夠等。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的深入研究,推動《社會救助法》《行業協會商會法》的出臺以及《居委會組織法》《村委會組織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同時希望專家學者關注有關殯葬等方面的立法。
賈俊玲指出,要充分認識到社會法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會法立法嚴重滯后的現狀。社會法處于初級的立法階段,學界對于社會法的定義也存在諸多爭議,在立法過程中要注意社會法的內涵及外延,維護社會法的獨立性,制定社會法的長期立法規劃,并以《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勞動法》等作為社會法立法框架的主要支柱。
童星認為,社會法的建設要充分體現民生,要突出體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性。社會法建設首先要梳理現行法律存在的問題,再從整體化、系統化研究的角度出發,提出并完善社會法的法律體系框架。
何文炯表示,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下,社會法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現代化法治國家。社會法的立法建設要以基本公共服務法定化為基礎來推進,努力實現國民基本保障權益的法定化、社會組織權益的法定化等,重點解決兜底線的問題,推動《社會救助法》《人力資源開發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林閩鋼認為,《社會救助法》立法條件已經成熟,應當成為社會法建設課題中的重點研究對象。他指出,《社會救助法》要突破《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在救助項目、救助標準、救助責任分擔以及救助體系等方面的局限,同時,在立法過程中要融入“積極社會救助”的理念。
中國關系學院教授楊思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栗燕杰、中國政法大學社會法研究中心副教授婁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范圍、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汪敏、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李志明等社會法領域的中青年學者亦做了專題發言。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社會法的性質、定位、法制建設現狀、歐美國家借鑒等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社會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占有重要且獨特的地位,在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老百姓密切關注的領域,但目前社會法存在基本法律缺失、現有法律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加快推進和完善社會法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此次會議還成立了核心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開展相關研究活動。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