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工業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廣東省新興經濟體研究會會長兼廣東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蔡春林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現在,我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促進了我國及沿線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為全球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增強了我國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一帶一路”倡議成績斐然
國際通道加快建設,設施聯通不斷加強。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突破9000列,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建設穩步推進,泛亞鐵路網漸漸成型,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國際鐵路項目也穩步開展。中緬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復線均正式投入使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按計劃推進。漢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施工進度過半,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轉樞紐。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作為引領,以鐵路、公路、管道、港口等重大工程為支撐的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已逐步形成。
在經貿投資合作方面,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均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形成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達6050.2億美元,增長18.8%;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74億美元,增長12%。目前,我國與沿線國家已建設8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當地創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
此外,中國同沿線各國在教育、文化、衛生、科學、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夯實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基礎。中國政府向相關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地方政府設立了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鼓勵國際文教交流。各類絲綢之路文化年、藝術節、影視橋、智庫對話等人文交流項目為民眾友好交往和進一步的文明交流互鑒融合帶來了便利和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豐碩成就的原因所在
“一帶一路”倡議是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在對世界形勢準確把握的前提下作出的大膽且審慎的決策。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之中,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各國利益息息相關,同時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潮流涌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各國的共同利益訴求。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各國只有增強信任、加強合作才能解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正如習近平主席提出:“只有對接各國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圍內整合經濟要素和發展資源,才能形成合力,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共同發展。”“一帶一路”的目標就是實現互利共贏的包容性增長,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大勢;就是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推動沿線各國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濟政策互相協調、發展戰略相互對接,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實踐始終不忘初心。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輩們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通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各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對外開放交流、各國協同發展的杰出示范。“一帶一路”倡議從古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度挖掘絲路精神的內核,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熱情歡迎各國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中來,充分考慮和尊重各國的發展現實,切實以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為目標,使得絲路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一帶一路”倡議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抓手,開展務實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推動重點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進而再尋求其他領域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是切合各國實際利益需求的普惠性的發展方式。其本質是以“道路通,百業興”等中國成功發展經驗為基礎,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分享中國中高速發展成果,進而推動各國貿易投資領域的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與各國進行發展戰略對接,創新高效合作新模式。“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至現在,始終積極同亞太經合組織、東盟、非盟、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拉共體區域等的發展規劃對接起來,致力于同各個國家提出的發展規劃協調起來,產生“1+1>2”的效果。
完善的融資結構為“一帶一路”倡議保駕護航。層次清晰的融資結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最為有力的資金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在“一帶一路”項目上的總投資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新興多邊金融機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有望拿出其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此外,傳統多邊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也有望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