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問題自改革開放之初直至今日,歷經40載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討。對于當前全面深化改革來說,厘清并轉變政府職能依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難點問題。當然,之前的種種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今日解決這個難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這個問題已經逐步形成了盡管初步但比較清晰的認識。政府的職能或者作用不在于“大/小”“強/弱”“有為/無為”,關鍵在于政府應在哪些方面有所不為,又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為。
隨著市場化改革在廣度上和深度上的拓展,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會大幅度減少,而同時還會逐漸產生要求政府在另外一些領域發揮作用的訴求,例如加強市場監管,又如對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也就是說,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逐步完成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到“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的基本角色就是為社會構建越來越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并確保其順暢運轉。這里所謂的公共服務,不僅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包括醫療、公共衛生、教育、居住、勞動保障、養老、社會救助等,對于廣大社會成員來說,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維護市場秩序、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公共產品,需要政府發揮積極有為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大政方針”一直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無疑,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必然要繼續堅持。而政府為了確保這一方針政策的實現,需要將工作重心轉向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以便為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所謂“財”的方面,即公共財政體系的建構問題。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必然要求建構公共財政體系,也就是強調政府的資金分配主要用于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而公共財政體系的建構和完善也會促進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前,公共財政體系建構問題又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就財政體系內容本身而言的,主要就是中央對財稅體制改革做出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按照調控市場不越位、調整結構不錯位、保障民生不缺位、公共服務不失位、資金監管要到位的要求,構建與“公共服務型政府”相契合的現代公共財政體系。此外,當前財稅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厘清并規范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收支的分配關系,合理界定和配置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并逐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
公共財政體系建構的另一方面任務,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共財政監督機制。財政監督是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也是政治建設領域提出的一項主要任務。加強財政監督,一如完善權力運行其他方面的監督與制約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不斷完善政府內部監督,包括紀檢監察和審計監督,另一方面應逐步推進人大監督的強化和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對其他國家機關進行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其實質是按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國家行政和司法機關的權力進行制約,以保證國家機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運轉。因此,應高度重視人大監督在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中的權威性地位和作用。
所謂“人”的方面,即政府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問題,也即傳統上所謂干部人事制度建設和改革問題。建立一支精干而又廉潔的政府工作人員隊伍,是確保各項改革和發展目標順利實現的必要條件。一套完整的干部人事制度包括如下四方面內容:選拔和任用機制、評價和考核機制、激勵和監督機制、任期和退出機制。以往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點主要放在選拔和任用機制的改革探索。從多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踐的情況以及政治建設其他領域的經驗來看,選拔和任用機制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監督和激勵問題,也就是要處理好“嚴管”與“善養”的關系問題。十八大以來,在“嚴管”方面成效顯著,接下來這方面的工作重心應逐步從“對人的監督”轉向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強化和健全。與此同時,同樣需要著手解決“善養”問題,也就是干部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建設問題。其中,特別是廣大基層干部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問題,已亟需提上議事日程,將干部的薪酬和福利水平提升至與干部所在地方的經濟發展及日常生活相適應的程度。對此,相關問題還需開展進一步深入細致的研究。
中國政府治理的改革,是在改革開放大的背景下進行的。40年來中國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固然是政府與社會雙向推動的結果,但政府在整個社會變革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乃至是主導性的作用。因此,政府治理的改革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政府自身的范圍,也遠非其他國家行政改革所能比擬,涉及到政府與社會的諸多方面,實際上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發展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有效應對因國內外環境和形勢變化而引發的更大的挑戰,需要加快建立人民滿意的現代化的政府治理體系,提升相應的政府治理能力,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政府治理的改革同樣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可以期待,以市場為取向的“放管服”改革,必將為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并且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歷史進程中,發揮出成效巨大且影響深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