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韓旭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許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從計劃經濟逐步轉向與現代化進程內在要求相契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疑是40年間最具根本性的變革。在這場深刻的變革中,我們之所以能不斷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的生長和發展,政府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而與此同時,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國政府治理從機構設置、施政方式到體制機制,也都在不斷地調適和改革??梢哉f,40年來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同時也是我國政府治理不斷變革的過程。
今年也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關鍵階段。新時代的發展內在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其中核心問題依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相應地,如何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依然需要進一步推進政府治理的變革。6月28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體制機制、工作方式的深刻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求,需要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已過年中,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半年報”,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從宏觀調控的主要指標來看,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出增長平穩、物價溫和、就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運行格局。而且,這種成績是在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多,同時國內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艱難推進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之所以能夠拿到這樣一份成績單,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對促進創業創新、穩增長保就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并且讓企業和群眾享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梢哉f,這是促進宏觀經濟總體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
“放管服”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效,至關重要的一點,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指出的那樣,正在于“放管服”改革是順應群眾期待、遵循經濟規律、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改革目標和任務。而現階段我國發展已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更加強烈,而且,對美好生活的種種社會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有鑒于此,我們嘗試提出構建“回應型政府”的議題。也就是說,所謂人民滿意,首先是要求進一步增強政府的回應性。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經指出,“現代政府”,一個很重要標志,就是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正所謂“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對人民的呼吁和訴求及時做出回應,本應是作為以實現和維護人民民主為己任的政權組織的固有使命。而這里所謂建設“回應型政府”,其實質是強調政府能否在其決策以及治理活動中容納日益強烈的多樣化的利益表達和維護的訴求,并與民眾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當前的主要問題是,需要為突出并不斷強化政府的回應性功能尋求相應的制度安排以及適宜的實現路徑。
20世紀以來政治與公共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政府在整個國家權力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還在于經濟社會發展使然。現代化進程導致社會系統的復雜性不斷提升,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不斷涌現,需要承擔社會公共事務日常而直接的行政權力,扮演更能動的和更強有力的角色。對于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我國而言,同樣需要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有為的作用。就構建“回應型政府”這一議題而言,一方面在于為多樣化的訴求提供表達和協商場所,形成民意吸納、整合進而轉化為政策的機制,另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執行和落實。而政府的政策執行情況,則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回應性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程度。
從行政管理體制上看,政府的作用問題可分為“事”“財”“人”三個方面。
所謂“事”的方面,即政府職能問題,在法律層面則體現為政府的職責權限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轉變政府職能一直是政治建設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直至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一大難題仍然是政府職能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同時也指出,所謂“全面”重在強調統籌謀劃,以確保改革的整體效果實現,而并非意指各個領域的改革要齊頭并進,主要還是著力于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依然是經濟體制改革,其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就是在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這一問題的主要方面就是順應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當前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實質也依然是加快政府職能的深刻轉變,以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