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是解決全球問題的一把鑰匙
——“城市與國際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光明網訊(記者秦超) 2018年7月1日,由外交學院主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務協調中心合辦,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承辦的“城市與國際秩序”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外交學院副院長、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孫吉勝教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張慶璽副主任,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領事保護處李龍杰處長,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辦公室黃品芳主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研究所于宏源所長在開幕式上講話。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夏莉萍教授主持開幕式。
本次研討會是2018“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動之一,與會學者圍繞城市與國際秩序,城市與中國主場外交,城市、“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等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務協調中心主任成鍵在發言時指出,“城市日”是中國政府在聯合國推動設立的首個國際日。它關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關注城市再發展過程中的各類文化,旨在通過跨國合作的方式解決城市化的全球性問題,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影響。當今世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少數主要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與此同時,金融危機氣候變化包括文化沖突等非傳統安全挑戰在國際與國家層面也在共同演進,許多重大經濟社會和文化社會問題的協調和解決已經從國家與區域層面深入到城市層面,對發達國家的傳統的管理機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模式提出了挑戰。城市,日益成為國際政治與國際外交舞臺上的重要角色,需要加以重視。
芝加哥分校政治系副教授張玥在發言中表示,以往西方政治學認為城市政治和國家政治相比,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例如一些關鍵性的公共政策地方政府不能執行、不能發行貨幣、不能控制進口或樹立關稅壁壘等等。但是近幾年來的國際政治實踐,開始挑戰這一觀點。城市政治從地方性過渡到全球性,主要源于兩個因素。首先是城市的聯系性,集中體現為全球性大都市的崛起。全球性都市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全球貿易、金融和服務型產業的“指揮部”;二是生產知識、技術以及創意的主要生產地,同時也是這些產品的重要交換場所;三是在這些全球性都市里,政治和社會屬性發生了兩級分化。其次是城市的外向性,即強調城市對解決一些全球性問題的獨特優勢。這些優勢主要表現在: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合作的工作形式,如在氣候變化問題和移民問題等方面。
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熊煒在發言中認為,城市是一個由人來構建的空間,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人的動態性重新定義了城市空間,實際讓城市空間得以不斷擴大。城市作為人的生活空間,人的集合成為國際體系中的行動者,不可避免的使行動者也承擔了外交的角色。城市作為行動者,和國家以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之間存在著一定張力。但與此同時,全球化又是當前國際體系最為全面、強勢的結構化進程。在此進程中,城市已經成為一個自主性的行動者,尤其是特大城市、全球性的都市,因為城市在這個進程當中直接進入了國際結構。一些行動者甚至塑造了全球化,并成為了全球化的中心。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城市之間在交往互動中已經創造出了互聯互通的全球性城市體系,甚至個別城市的發展變化也能夠影響到全球城市體系的變化。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