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光明網策劃、錄制了通俗理論音頻節目《聽見馬克思》,邀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遼寧大學、上海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為您講述偉人故事、探尋偉人足跡、傳承精神財富。本期節目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崔麗華為您講述馬克思的朋友圈。
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友誼:“在這個塵世上,友誼是私人生活中唯一具有重要意義的東西。”縱觀馬克思的一生,他與魏德邁、鮑威爾、盧格、海涅、恩格斯等人的友誼,曾經深深的影響著他的思想形成發展、職業選擇以及人生追求。
馬克思在柏林大學讀書時期,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組織的“博士俱樂部”,并結識了布魯諾·鮑威爾和阿道夫·魯滕堡,他們經常聚會,共同討論當前的一切問題。直到馬克思大學畢業之前,他都是這個團體的一員。
1842年—1843年,馬克思與政論家阿爾諾德·盧格交往甚密,特別是從盧格的政治哲學中受到很多啟發。馬克思在這段時間里還給盧格寫了不少書信,并多次向他主辦的刊物投稿。從馬克思的書信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這段時期里,馬克思曾多次向盧格尋求建議和幫助,盧格成為了馬克思的良師益友。這段友誼也促使馬克思對政治哲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并逐步走上政治斗爭的道路。1843年,由于《萊茵報》被查封,馬克思與盧格一同籌辦《德法年鑒》,這可以看作是他們積極合作的頂峰時期。
馬克思一家寓居巴黎期間,詩人海因里希·海涅經常到他們家,海涅經常征求馬克思對自己作品的意見。他們彼此在文學上的素養,讓他們的友誼走得很遠很遠。
當然,在馬克思眾多的朋友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他們的名字因他們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永恒的銘刻在一起,他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相似點。他們家庭背景相似,都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馬克思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恩格斯的父親是一名工廠主;他們志向相同,都堅決地為全體人民的利益而斗爭;他們思想軌跡相同,都是從青年黑格爾派轉變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者后成為共產主義者。但是,在從青年黑格爾派向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者的轉變過程中,馬克思先于恩格斯。因此,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并不愉快。但第二次見面后,情況就發生了改變,他們開始真正認識彼此,并從此開始了長達一生的友誼。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共產主義的事業親密合作。他們同住在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要到馬克思家里去。他們討論各種政治事件和科學問題,一連談上好幾個小時,各抒已見,滔滔不絕,有時候還進行激烈的爭論。后來他們住在不同的地方,就經常通信,彼此交換對社會發展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誼長達40年,他們共同研究學問,共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共同辦報,編雜志,共同起草文件。他們看重彼此,馬克思常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則認為,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還不錯。我很高興我有像馬克思這樣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1867年8月16日《資本論》第一卷的完成也見證了他們之間的友誼。為了讓馬克思專心地寫作,恩格斯心甘情愿從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該死的生意”,掙錢負擔馬克思一家的生活。在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承擔起整理和出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任。他放下手頭工作,花了整整11年時間來整理《資本論》后兩卷。對此,恩格斯毫無怨言,甚至是欣然接受,他曾說:“這是我喜歡的勞動,因為這時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身上,我們看到他們之間彼此理解、彼此支撐、彼此成就的偉大友誼。(光明網記者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