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李澍)6月16日,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學院承辦、《話語研究論叢》編輯部協(xié)辦的“新時代話語研究”高端論壇暨《話語研究論叢》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辦。研討會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達為切入點,旨在探討我國新時代話語研究面臨的新問題,助推我國話語研究的新發(fā)展。來自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活動。
開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學院副院長王磊教授主持,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會長辛斌教授致辭。王磊在講話中強調了新時代話語研究與探索的必要性,期待研討會能為新時代話語研究帶來新的啟發(fā)。辛斌強調了話語研究是時代發(fā)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是社會與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國際關系學院盛靜博士、江蘇警官學院潘艷艷博士主持了上午的研討活動,中山大學丁建新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尤澤順教授、國際關系學院盛靜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汪少華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學劉立華教授分別作了主旨報告。
丁建新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來源于絲綢之路,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隱喻,包含了我們對文化包容與尊重多樣性的理想追求。“一帶一路”不僅有利于塑造過去世界,也有利于塑造當今世界和未來世界,“在世界的舞臺上我們要掌握話語主動權,講好中國故事”。
尤澤順介紹了外交話語的意義、特征以及外交活動的內容,并從語言學視角分析了話語研究的方法與成果,使大家對話語分析所要遵循的模式及研究事項有了初步的了解。
盛靜指出,“全球意識”和“國家意識”在青少年身份和認同發(fā)展的流程中,可能表現為兩個齊頭并進的維度。同時,“全球意識”是基于人類共同體命運,把人類看做整體來思考的,有可能是未來“國家身份認同”的補充。
“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人人可以報道事件,表達觀點,有利于我們迅速掀起話題”,汪少華指出,在“后真相”的驅使下,大眾的主觀想法可能壓過客觀事實,由此帶來的后果會為一些輿論朝著極不理性的方向發(fā)展。所以話語研究對中國話語體系建構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劉立華指出,新時代,我國新的社會實踐也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征,同時也應該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動力和資源。
山東師范大學葛云峰博士、天津商業(yè)大學趙芃博士主持了下午的研討會。葛云峰、趙芃,以及江蘇警官學院潘艷艷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王磊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武建國教授、外交學院孫吉勝教授和中國石油大學趙秀鳳教授分別作了主旨報告。
趙芃以“話語的技術化與權力的合法化”為題進行了主旨報告, 并用生動風趣的例子引出話語、知識、權力之間的關系。她指出,話語對霸權的形成和對權力關系的認可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潘艷艷從多模態(tài)認知批評的視角,結合社會符號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 借鑒傳播學和新聞學的相關觀點,運用“認知-功能”分析法,通過生動的圖片及報道對電視新聞進行深入的解讀。
葛云峰指出了該研究題目的來源,并對庭審話語及法制新聞話語進行簡單敘述。他對中國媒介審判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以此引出相關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其研究問題、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及語料進行了詳細闡述。
“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國際體系中經常受到美國主導的話語體系制約”,王磊認為,梳理美國戰(zhàn)爭話語的范式與作用,有助于透視美國話語霸權的建構,更好地推動中國話語,解構當前國際話語秩序,為建立新的話語秩序提供空間與發(fā)展模式。
武建國指出,話語研究以法治熱點事件及各大媒體報道的文本為語料,旨在考察篇際互文性作為話語策略在法制話語中的表現形式、語用功能以及運用該策略背后的價值趨近因素。
“話語權是一個國家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經濟崛起并不意味著話語權的自然提升。”孫吉勝認為,中國外交在增強話語權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未來還有提升空間。
趙秀鳳指出,媒體在國家身份建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有效利用媒體的功能,掌握綠色話語權,做新能源領跑者、國際能源治理的主力軍,將能源革命、生態(tài)文明作為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動態(tài)構建觀來不斷學習變化調整自己的身份。
會議最后,《話語研究論叢》主編田海龍教授與辛斌教授共同主持了最后的研討環(huán)節(jié),與會專家就如何更好建設《話語研究論叢》,助推話語研究的發(fā)展,積極獻言獻策。
[責編:周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