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光明網(wǎng)訊(記者秦超)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圓滿結束之際,為促進中國與中亞和高加索地區(qū)的文化交流互鑒,推動高端人文平臺合作,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中國社科論壇--'一帶一路'高端人文對話”于2018年6月14日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信改革發(fā)展研究基金會聯(lián)合主辦,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絲綢之路研究院、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等四家機構聯(lián)合承辦,共邀請國內外知名的智庫、高校、政府工作人員、企業(yè)以及駐華使節(jié)等近200余人與會,圍繞文明的包容與互鑒、民間外交與民心相通、國家形象與社會輿論、人文交流前沿問題等四個主題開展對話。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王鐳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和高加索、中亞國家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于中亞和高加索地區(qū)的記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帶一路”倡議為發(fā)展中國家和中亞高加索國家關系揭開了新的篇章,帶來了新的機遇。正如習近平主席曾強調,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需要不斷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深化民眾之間的心靈溝通,筑牢友好合作的社會根基。
當前中國和中亞高加索國家,已建立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各類文化年、旅游年、藝術節(jié)、體育賽事、青年交流、智庫對話等精采紛呈,人文社會研究是人文合作的重要內容,深入開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交流有利于各國之間互學、互鑒,實現(xiàn)互利共贏。
在“人文交流前沿問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強調,“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jīng)貿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和人文之路。以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首先不同的文化間要相互尊重,其次不同文化間要相互學習,最后不同文化間要相互包容。雖然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高加索地區(qū)人民在信仰、文化上有所不同,但并不妨礙我們相互間的合作,并不影響在一起工作和生活。這種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今天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非常好的人文保證。
在“文明的包容與互鑒”發(fā)言環(huán)節(jié),莫斯科高等經(jīng)濟學院教授葉卡捷琳娜在發(fā)言中指出,歷史上中國和俄羅斯是友好的伙伴,凝結出了可貴的歐亞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歐亞精神應該包涵三個要素。第一,平等對待所有的文化和文明;第二,共同致力于世界難題的解決;第三,相互尊重國家主權。俄中兩國都尊重多極世界的規(guī)律,俄中兩國一定會繼續(xù)開展跨國的、跨區(qū)域的巨大歐亞地緣政治板塊的深度協(xié)作。政治意愿的領導下,經(jīng)過對于歷史、對于當今世界、對于民族利益的深遠思考之后所做出的決定會成為我們構筑我們共同希望所看到的未來的光明世界的堅實基礎。
在“民間外交與民心相通”發(fā)言環(huán)節(jié),格魯吉亞農(nóng)業(yè)部長顧問布特卡拉澤指出,中國和格魯吉亞的友好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一帶一路”將這個數(shù)千年前的聯(lián)系煥發(fā)出了新生。2017年,我們兩國共同慶祝了兩國建交25周年,兩國雙邊關系在2017年底已經(jīng)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格魯吉亞贏得了自己的榮譽,贏得了同中國自由貿易的新的機遇。這就是“一帶一路”帶來的豐碩成果,帶來的人民福祉。中國人民為我們建造了一條大路,中國的人民為我們建造了一條新的道路,是引向光輝勝利的道路。
在“國家形象與社會輿論”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信息院院長張樹華強調,“志合者不以山高深海為遠”。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應該加強思想和智庫的交流,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無論是大學,還是海外漢學家,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向當?shù)厣鐣椭R精英,反映真實的、客觀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構建“一帶一路”的意見領袖,為構建“一帶一路”提供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鑒的中堅力量。
會議最后參會嘉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發(fā)表了不少卓有見地的觀點。
[責編:劉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