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際問題專家、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前大使 于洪君
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十八大以來中國作為輪值主席國舉辦的首次峰會。由于這同時又是該組織擴員后舉行的首次峰會,國際社會對上合組織的成長壯大及其發展前景,對該組織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迅速上升的作用和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
眾所周知,上海合作組織最初是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共同組成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它正式誕生于2001年,但其指導思想與核心理念,卻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即已形成的“上海精神”。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上海精神”提出后,便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相互關系準則與共同價值取向。
實踐已經證明,“上海精神”不僅指導原“上海五國”成功地解決了邊界和邊境問題,同時還引導著以“上海五國”基礎建立起來的上合組織不斷成長壯大,使該組織很快由一個區域性的新型合作機制,發展成為對內具有很強凝聚力,對外具有很大感召力的大型國際交流平臺。總體來看,上海合作組織的最大優勢和突出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齊頭并進,功效疊加。
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功,首先是以各成員國之間多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化為前提的。俄哈吉塔烏五國均為原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后五國同時成為獨聯體成員國,后來又同為集體安全條約成員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同時還是2015年成立的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盡管上述國家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彼此間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但總體看,它們之間歷史形成的經濟、人文聯系與安全合作關系,不管國際形勢如何發展,各國政局如何演變,始終相當緊密。以此為基石而形成的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是難以替代和不可逆轉的。
中國與上合組織上述成員國之間的雙邊與多邊合作,自上述各國獨立以來一直處于方興未艾、勢如潮涌的良性發展狀態。中國不但與俄羅斯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締結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同時還與其他成員國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戰略伙伴關系,締結了涉及許多領域并且具有多種內涵的雙邊與多邊合作文件。中哈石油管道項目、中俄石油—天然氣管道項目、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以及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中蒙俄經濟走廊項目、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項目、中吉烏公路項目以及規劃中的中吉烏鐵路項目,凡此種種,無一不展示出上合組織內部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齊頭并舉、多向推進的磅薄氣勢。
此次青島峰會發表的聯合宣言,以及中國與相關國家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再一次表明,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廣泛開展,持續深入,彼此拉動,功效疊加,這是上合組織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不斷成長壯大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也正因為如此,與會的吉爾吉斯斯坦總統熱恩別科夫才表示堅信,上合組織是強化成員國互信、深化友誼和睦鄰友好關系、鞏固多邊協作重要且有效的機制。
第二,組織內合作與組織外合作協同推進,影響巨大。
上合組織最初由六個成員國組成,另有四個觀察員國,即蒙古國、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朗,后來又有了對話伙伴國,如阿富汗等國。除此之外,上合組織還與聯合國、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及東盟等域內外國際性、地區性的組織和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聯系與對話機制。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轉為正式成員國后,上合的成員國由六個增加為八個。這八個國家橫跨歐亞大陸,國土面積占歐亞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達31億,占全球人口的40%左右。GDP總量共17萬億美元。此外,上合組織四個觀察員國的國土面積為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為1.3億。六個對話伙伴國的國土面積為130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達1.5億。綜合所有這些數據,不難看出,上合組織已是當今世界無可比擬的最大的區域性合作與對話組織。考慮到上合組織的實際體量和潛在影響,該組織自誕生時起,就十分重視成員國與觀察員國、對話伙伴國以及聯合國、獨聯體等域外伙伴的溝通、交流、協調、對話與合作問題。上合峰會期間,東道主有時還特意邀請相關國家領導人作為主席國客人,參與有關發展、合作、安全問題的討論。如2012年上合組織北京峰會召開時,中國作為東道主邀請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兩國總統以主席國客人身份參加會議。
此次青島峰會期間,習近平再一次明確表示:上合組織要共同拓展國際合作的伙伴網絡,“我們要強化同觀察員國、對話伙伴等地區國家交流合作,密切同聯合國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伙伴關系,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對話,為推動化解熱點問題、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貢獻。”會議通過的聯合宣言也莊嚴承諾:上合組織要“深化同上合組織觀察員國和對話伙伴的合作,擴大上合組織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及其他國際和地區組織的交流合作。”
正是由于上合組織將內部合作與對外合作緊密聯結,彼此協調,共同推進,該組織秘書長阿利莫夫才說:“上合組織合作機制堪稱不同國力、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的國家和諧共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