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劉丹)6月10日,由遼寧大學亞澳商學院、九三學社遼寧省委經濟和社會發展專業委員主辦,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和經濟管理出版社等單位協辦的“創新創業、東北振興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研討會在遼寧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學者分別以“高質量發展與東北振興”“區域產業發展”“創新創業與東北現代化經濟體系”等為題進行主題演講,并開展專題論文討論,積極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言獻策,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東北振興發展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黃群慧教授以《高質量發展與東北振興》為題指出,構建現代化體系關鍵是構建現代化動力體系、產業體系、區域體系,其中動力體系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企業發展質量;產業體系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區域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升區域發展質量,從而共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胥和平教授就創新驅動與東北振興相關內容表示,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東北面臨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背景下的轉型困境,亟需加速推進創新與轉型發展。其中包括堅持創新思維、尋求創新發展突破以及加快產業轉型,等等。
談及東北產業轉型發展路徑,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金鳳君教授認為,促進東北地區實現精明與理性增長需要,一是通過優化勞動力、資本、產業、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在東北地區快速發展。二是通過組織結構、行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調整,重塑新型產業基地。
浙江工業大學池仁勇教授則就新區域發展戰略指出,當前中小企業不僅融資難,而且融資貴,導致資金鏈緊張,影響企業正常運營。征信降低小微企業與銀行的信息不對稱,構建小微企業征信法律與制度框架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
中央民族大學李曦輝教授從“一帶一路”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出發表示,東北地區應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主要做法可包括興邊富民、簡政放權、調整貿易結構、發展邊境旅游、建設基礎設施、鼓勵金融創新等。
哈爾濱工業大學馬濤教授表示,東北振興發展一是以新進口替代,提升高端工業環節和產業共性技術產品;二是推進新國企混改,推進東北化央企混改,發展新動力;三是設立新振興指數,形成高質量新資產;四是新投資管理,圍繞資產形成新的“央地”投資關系,提升效率配置。
談及創新與眾包新趨勢,北京理工大學夏恩君教授認為,分享經濟是新商業浪潮的下一個風口,眾包、眾籌是共享經濟的一大延伸,是互聯網時代的典型創新模式。分享經濟模式下創新行為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和就業效應但同時未來發展分享經濟也應加強規范管理。
安徽財經大學胡登峰教授指出,由于研發集聚與企業創新能力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因此,政府在出臺產業升級政策時需要考慮到地區差異,避免出現“一刀切”的現象。同時,資源稟賦高低和市場力量大小決定了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的不同路徑。未來,技術將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方向,要努力實現通過形成研發集聚區域,促進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進而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胡飛博士認為,東北經濟低迷的主要表現,一是經濟增長乏力、結構轉型難;二是創新投入不足、成果落地難;三是人才流失嚴重、引人留人難。實現東北振興,一是跳出陷阱,正視國企角色定位;二是放低姿態,正視政府角色定位;三是把握未來,發揮戰略規劃的導向作用。
最后,遼寧大學王偉光教授以《創新創業與東北現代化經濟體系》為題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涉及經濟結構的動態優化全過程、產業轉型融合發展全領域,也包括市場、企業、政府新型協同共生全網絡的構建,需要著重處理好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實體經濟和非實體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以及市場和政府等關系。現代化體系復雜系統內在良好運行機制和模式的建設,需要以創新來引領,由于不同地區創新創業的不同特點,現代化體系建設要考慮地方性。基于不同區域特點,創新創業要突出本地化特色,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建立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民營企業等多元主體共生模式,打造良好創新生態體系,從而推動創新創業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核。
此次會議的召開,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支撐、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同時有助于促進產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學術成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東北振興發展提供強大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撐。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