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秦超)2018年正值《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為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境界,由青年哲學論壇、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共同主辦的“哲學與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研討會暨第十五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論壇于6月9—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及《求是》雜志社、《新華文摘》雜志社、《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期刊媒體的近100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哲學與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哲學院院長郝立新教授,青年哲學論壇負責人、《求是》文化編輯部主任李文閣編審在大會上分別致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郗戈副教授主持開幕式。郝立新教授對與會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指出改革開放40周年的發展進程極大增強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覺和自信,在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歷史發展節點上,青年學者更要有使命和擔當精神,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推向新高度。李文閣編審高度認同并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為本次論壇所做的工作,指出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尤為關注三個問題:第一,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第二,改革開放與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么關系;第三,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如何作為。
在主題發言環節,北京大學趙家祥教授梳理了共產主義運動的百年發展歷程,指出共產主義包含著思想理論、現實運動、社會制度等多重含義。針對當前關于“共產主義渺茫論”的誤解,他著力分析了三點原因:第一是資本的雙重作用,第二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途徑,第三我國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長期性。
山東大學劉森林教授借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浪漫派的現實觀展開解讀,指出僅僅反諷經驗現實會喪失反諷經驗當下與追求“詩與遠方”之間的合理張力,只有在具備堅實的社會物質基礎和歷史基礎上,無產階級主導的創造性實踐才能真正地應對現實,找到積極地推進現實的有效方法。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是對浪漫派“反諷”和“藝術創作”策略的真正替代和超越。
上海大學孫偉平教授回顧了中國價值論研究的發展歷程,指出價值論興起的最主要契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他認為,這場大討論給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特別是在個人的價值領域。基于此,他將在上海大學價值論研究中心開展重建價值論基本研究范式和方法一系列工作。
首都師范大學程廣云教授梳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和邏輯,指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被中國人民接受,在于其自身所包含的啟蒙、救亡和社會改造三大主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黨領導和社會整合是推動中國現代轉型的共同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張云飛教授闡述了對生命共同體的理解,指出在人與自然的動態調整的過程當中,人類世界、人類認識、人類價值能成為自組織調節的機制。生命共同體作為一種生態價值、生態思維、生態意識,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中國人民大學侯衍社教授梳理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人的發展的五個層面:一是人的發展的舒適性增強;二是人的發展的層次提升;三是人的主體性得到日益重視;四是人的開放性得到極大彰顯;五是人的創新性得到極大釋放。同時,他列舉了改革開放以來人的發展中出現的發展不均衡問題、發展內在沖突問題等。為此,他建議通過政府頂層設計,理論界大力推動以及社會領域的規制與引導等多管齊下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北京大學楊學功教授對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人類學研究范式進行了解讀,指出近十年來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過程中最主要的變化是從生產邏輯轉變為資本邏輯。隨著《資本論》及其手稿研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熱點,人學的空場問題也日漸暴露。為此,他指出要重建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內在連續性,超越外在規定的自然必然性,擺脫經濟決定論的干擾,從馬克思的哲學里重新恢復人的維度。
中國人民大學張秀琴教授以“‘巴黎手稿’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意義”為話題展開探討,指出了三個重要方面:第一,為正在形成中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經典文獻基礎;第二,引發了關于馬克思思想的前后期分期問題;第三,引發了馬克思與自身的“兩個馬克思”問題、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馬恩對立”問題、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黑-馬關系”問題。
中共中央編譯局林進平研究員探討了正義理論與馬克思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正義是一種癥候,哪里有剝削,哪里有壓迫,哪里有奴役,哪里就有正義。正義的訴求一方面是癥候,另外一方面又試圖解決這種癥候。馬克思以類似社會心理學家的展開社會癥候分析,超越了以往的法學家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正義觀念的內在融合。
中共中央黨校董振華教授提出,哲學的核心問題是價值問題,哲學要用理性的方式來回答價值問題。哲學應當關注時代變化發展的要求,用實踐的方式來回答問題,通過對事實的改造實現最終的價值,從自由王國走向必然王國。
吉林大學白剛教授從“資本正義到勞動正義”的角度作了發言,指出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的內部,也就是價值規律的視角解釋了資本與勞動的不等價性。具體而言,馬克思通過價值規律論證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性,進而以否定資本正義來的方式來實現勞動正義。他認為,這種轉向是從注重古典經濟學的等價交換形式走向了追求人類自由解放的實際正義,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勝利。
中國人民大學臧峰宇教授就哲學在新時代的創新提出了如下想法。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始終相伴而行,并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無論以《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為代表的研究形態,還是以共同體為代表的政治哲學、價值哲學、文化哲學等研究領域都凝結了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視角,開拓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新境界。無可否認,改革開放的進程體現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過程中形成的哲學自覺與哲學自信,彰顯了中國改革創新的精神氣象,反映了當代中國人自我創新的總體意識。
黑龍江大學高云涌教授就馬克思主義遺產與市場經濟精神重建展開了論述。他認為,運用馬克思哲學的方法對經濟生產和生活領域產生普遍影響的企業家精神、資本精神、工匠精神等進行批判性反思和建構性提升,是新時代市場經濟精神重建的必由之路。
西南大學胡劉教授探討了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當代性,他主要指出三個方面:首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尤其是政治經濟學對資本本身的批判構成當代性的討論基礎;其次,馬克思歷史研究不是從史料本身,而是從現實歷史中觀察社會發展趨勢構成當代性的生成方法;最后,從當代各種挑戰中被激活的理論與實踐構成當代性的外部刺激。
北京師范大學沈湘平教授以“以思想解放推動有原則高度的實踐”為題重釋了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豐富內涵,具體而言包括七個方面:第一,馬克思倡導的是有原則高度的實踐;第二,有原則高度的實踐本質上是一種革命,是對現存世界的批判與變革;第三,這個原則高度具有徹底性、理想性,是現存世界包括現代國家未曾真正實現的,只有最近的將來才能達到的高度;第四,這個原則高度說到底是人的高度,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第五,這個原則高度或者高度的原則并非是思辨的邏輯推演和應該確立的狀態,而是具有現實的必然性;第六,這個原則是從對現代各國的正式水準的批判與革命中得到的;第七,對于落后國家而言,實現有原則高度的實踐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提高到現代各國水準,第二步提高到將來要達到的高度。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其他與會專家學者從“思想與時代: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世界與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及其啟示”“文本與歷史: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與《資本論》研究”“前沿與趨勢: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發展”等視角具體展開討論,這對于總結反思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由青年哲學論壇創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于2003年成立,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十四屆,目前已成為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廣受關注的高端學術論壇。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多家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由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牽頭單位與多家協同單位共同組成,擁有數個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科群。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薛睿、王瞻供稿,教師王蒞指導)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