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尹繼武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系統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演變,對于理解中國外交的動力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中國外交戰略的核心問題是處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問題,傳統上,我們更多認為中國外交是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但對于中國外交的非物質性動因、目標以及策略及其效果評估等,并未有系統的整理?;诖耍ㄟ^對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中關于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部分的內容整理,系統梳理中國外交戰略中非物質要素的四個核心內容。
1、融入國際社會的需求和進程。
改革開放初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需要,中國外交強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經濟需要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求,即吸收西方發達文明中的合理經濟理念、技術和模式。這其實也是一種強調與既有國際體系、西方國際社會的非對立關系,凸顯了中國追求成為當代國際關系體系中核心成員的訴求。這種追求,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發展。
在觀念上,中國努力推動對于國際社會主題、與發達霸權國家關系的理念的更新。從在毛澤東時期強調革命主題,到改革開放以來對于和平與發展主題的認可,實現了從意識形態對抗到發展為目標的轉變。在歷次報告中,都強調不以意識形態作為中國國際關系的準則。
進而,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需求,從經濟上轉移到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的追求,中國的國際地位、自身價值理念的國際影響不斷提高,中國對于塑造自身國際形象的的努力也顯而易見。尤其是,從融入國際社會到在既有國際社會中發揮自身作用的轉變,體現了中國自身實力發展及其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變化。
2、追求更高國際地位的目標。
對國際地位的追求,始終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目標。20世紀90年代開始,每次報告中關于前五年的工作總結中,都是強調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表明了中國外交的重要地位目標訴求。其次,對于多極化的追求,反應中國強烈希望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個核心力量。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美蘇對抗的終結,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得以進一步加強,中國自身對于多極化世界的追求,也經歷了認識的調整。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初,中國外交對于單極和多極矛盾的表述,成為一個重要內容。中國對于多極化世界的追求,反應了多元、包容的世界觀念。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積極創設各種國際組織,倡導規范理念,進一步發揮領導的角色。在新時期,進一步倡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為體現了中國在新時期的國際地位追求目標。
3、中國外交中塑造良好國際形象的邏輯和策略。
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首先,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自我身份的定位,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主流認知之間的差異與演化。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交主要是集中于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樹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從20世紀80年代主要對蘇的霸權批判,到冷戰結束后對于美國霸權威脅的批評,體現了中國外交核心對手的轉換。進而,對于國際秩序的認知及其塑造方面,也經歷了從建立新秩序,到進一步督促既有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合理、公平和公正的方向發展。從十四大到十六大,中國外交還是提出要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但十七大后進一步轉為促進既有秩序向更好的方面發展。
第二,在策略上,從堅持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注重自身的發展,到十八大以來強調到奮發有為的轉變。隨著2009年以來中國周邊相關爭端的惡化,中國外交維權力度加大,使得中國自身形象和行為在國際社會上遭受誤解,這促使中國進一步反思自身的積極作為所帶來的負面后果。
第三,動態調整外交布局,尤其是處理好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外交布局中的地位。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源,是跟中美建交步伐一致,所以,早期中國外交的核心任務就是處理好對美關系。但隨著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外交的層次、區域和內涵等更加豐富,中國外交一方面合理布局雙邊關系與多邊關系的定位,另一方面也及時調整大國、周邊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外交布局中的位置。
第四,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建構,通過經濟合作等經濟手段來促進中國的國際形象建構,通過軟實力塑造來建構中國的全球和平形象。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國與東盟關系,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維和,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等領域,中國一直致力于建構和平與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通過公共外交等加強中國文化、理念以及國家形象的全球正面傳播。
4、影響國際社會的價值和理念維度。
第一階段,通過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不合理的國際秩序,來強調中國所追求的公平、合理、公正的新秩序觀。冷戰結束后,中國外交通過塑造新安全觀等來強調與西方霸權不同的聯盟觀,強調中國堅持不結盟政策,不稱霸,來反抗霸權主義。總體上,那時候更多體現了對既有不合理和公正的反對,倡導新的價值理念。
第二階段,對于國際舊秩序的理念發生了變化,即從革命性到改良性的轉變。這種態度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力度和深度的加大,中國與國際社會逐漸到了非對立的階段。同時,這也是建立于中國實力的增長基礎之上,因此更為自信和有底氣,通過自身來影響世界。
第三階段,更為強調中國自身的制度、理論和道路自信,強調要從價值塑造、組織建構和領導角色等方面積極推動中國智慧、理念的全球影響。這在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外交,尤其是十七大以來,隨著西方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秩序遭受到全球性的危機,而中國自身的國家實力和國家地位發展迅速,促發了中國自身的自信,更加積極從制度、組織、理念和倡議等方面進行外交布局。
總體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戰略經歷了階段性的演變,從初期的融入國際經濟需求,到20世紀90年代對于新秩序追求,反對單極的任務,到2000年以降第三階段的塑造國際形象、重新外交布局,最后的十年是中國外交更加積極有為,凸顯價值和理念自信的階段。非物質性要素成為中國外交戰略中的核心內容,也展現了中國外交背后的文化、文明以及超越傳統現實主義邏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