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自己的聲音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改革為什么能成功》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京舉行
光明網訊(記者秦超)6月5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宣傳協同創新中心的階段性成果、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成果《中國改革為什么能成功》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座談會由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徐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總編輯申作宏共同主持。
會上,與會專家針對新書內容進行發言研討。北京師范大學宣傳部長劉長旭指出,改革開放40年,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城鄉面貌,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也改變了世界格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學術界和理論界,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研究中國問題,為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主義體系作貢獻。
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科社部主任王懷超認為,改革開放40周年應該隆重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中國改革為什么能成功》一書寫作方法獨特、具有哲學思維,角度很新穎,論述生動活潑、文字鮮活,可讀性很強,用很豐富的事例闡釋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文化系王仁忠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果,更重要的是應該向國外介紹,分享中國改革成功的經驗和曾經遇到的挑戰。首先,本書語言非常活潑,選擇了很多案例用以闡釋本書主旨,通俗易懂。其次,本書邏輯性很強,謀篇構局都很符合邏輯思維習慣。他還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堅持“以人為本”,改革開放是為了老百姓和人民的未來,是為了老百姓和人民過好日子,因此改革開放自始至終都強調實事求是,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本書是一本很樸實耐讀的著作,如果翻譯成英文,不僅中國人看了之后會有思考,國外的讀者也將有所啟發。
北京師范大學首都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湘平強調,40年來,改革的主體是人民,從小崗村改革到現在的萬眾創業,主體是每個人;改革的支點是解放思想,以真理標準討論為標志,解放思想是改革實踐的先導。自新中國成立,我們國家站了起來。改革開放40年,我們逐漸確立了“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把這個國家治理好,中國有能力為世界進步、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秘書長孫寬平指出,改革開放40年,可以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是“改革還在路上”,我們還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需要中國的學者研究。本書用中國學者的語言和觀點來解釋中國的改革開放,解釋我們的理論創新,形成我們的話語體系,對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闡釋。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樹蔭、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義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副主編趙英臣、《新華文摘》副總編王善超、《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編輯部主任毛殊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編輯部主任蔣旭東等也在會議上作了精彩發言。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