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劉丹)6月9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全國養老金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中共中央委員、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王爾乘,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國家發改委就業與收入分配司司長李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局局長唐霽松,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劉從龍,中國勞動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為民和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貿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4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湖北、安徽、江西、云南、貴州、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等地社保機構負責人和保險業界代表200多人出席了會議。
論壇會場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主持論壇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代表主辦方對來自政府部委、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業界及學界的代表表示熱烈歡迎。他介紹了舉辦此次論壇的背景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成立情況。他指出,舉辦養老金高峰論壇是因為我國進入了新時代,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進入了走向定型的關鍵時期,而在此前一天成立的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標志著跨部門、跨行業與跨不同形態的養老金研究與交流平臺的正式建立,這次高峰論壇開啟了每年一屆的養老金專業論壇的序幕。他期望通過專業的養老金分會與專業的養老金論壇來為我國養老金事業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名譽會長華建敏講話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同志首先對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的成立意義重大,因為養老金制度在整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中占據著支柱性地位,養老金制度改革在社會保障體系總體改革中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需要有能夠聚集學界與業界專業力量的平臺提供理論支撐。他指出,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并非未富先老,而是未備先老,我國應當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作好充分準備。他認為,過去數十年我國的養老金制度實現了歷史性轉變,中國特色養老保險特色框架基本建成,為實現人人享有養老金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轉型并朝著多層次發展,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創造了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解除了廣大民眾的后顧之憂,提升了消費信心,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了空間。他指出,在為我國養老金制度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新時代民生保障需求的不斷升級對我國養老金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保障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基本養老金制度地區分割的局面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基本養老金制度縮小收入差距、改善人民生活狀況的功效不足。他強調,要建成公平、可持續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一要明確各方主體的職責,合理劃分政府、企業與個體的責任,在政府主導下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實現養老金制度的共建、共治、共享;二要堅持互助共濟原則,優化基本養老金制度,加快推進全國統籌的步伐,均衡地區負擔,為國民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三要凝聚共識、加強規范,在夯實基本養老保障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加快發展補充養老金制度,建立健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他相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及養老金分會必須且必定能有所作為、大有作為!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做主旨演講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代表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對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他系統回顧和總結了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歷史進程與重要經驗,并對我國養老金制度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他指出,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養老金制度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初步構建起比較完整的養老金制度構架,保障水平連續十五年不斷調整,有效化解了人民群眾的老年經濟風險,確保他們切實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他認為,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能在較短時間取得巨大進步,有如下幾個重要經驗:第一,黨中央和國務院堅定的政治決斷和對社會保障、養老金工作的重視。第二,恰當的路徑選擇。在地廣人多、利益分化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抓住不同時期問題重點,立足于制度的拾遺補缺,逐步健全各項制度,從小到大擴大覆蓋面,從低到高穩步提高待遇水平和服務精度,同時注重頂層設計和法律建設,不斷加強對事務的規律性認識。第三,抓住機遇。危機往往是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機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均促進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發展完善。危機本身有兩面性,如果能妥善處理,危機也能轉變為發展機遇。第四,與世界同行,以更加渴求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社會保障的發展變革趨勢,擴大開放,加強交流,同時立足實際國情,為我國養老金制度的建設提供有益經驗。他指出,未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前景和任務主要有:一,公平可及、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重點是養老保險;二,完善制度,全面啟動中央調劑金制度,盡快實現全國統籌;三,弱有所扶,全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加快構建基本政策體系;四,高位整合,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多元化、專業化;六,三足鼎立,初步形成養老保險多層次體系架構,將未備先老放在更重要的認知層面。在現有框架下,壯大企業年金,加快發展第三支柱,形成三支柱合理的功能配置;七,慮近謀遠,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的戰略儲備;八,堅守紅線,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監管、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管;九,依法施政,推進養老保金制度建設進程,加快專項立法,強化執行力。要實現以上目標需要企業、學界、社會組織及個人等多元社會力量的參與,從而實現社會保障全民共有、共謀、共建、共享的局面。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在主旨演講中認為,經過近30年來的探索,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他的總體評價是制度已經轉型,成就巨大,但目標仍然模糊,結構嚴重失衡。一方面,伴隨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改革方案的實施,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現了從非繳費型退休金制度到繳費型養老金制度的轉型,并且成為惠及所有老年人的支柱性社會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這一制度建設的目標又還處于模糊狀態,關系到這一制度長遠發展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構建方面并未取得預期成效,法定基本養老保險與其他層次養老金的結構嚴重失衡。他指出,多層次養老金體系無法成型有三大原因,第一,養老金制度體系建制理念不清。盡管構建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是我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的目標,但迄今不同層次的結構與功能定位并不明確。第二,路徑依賴強勁。從單一層次到多層次必然要以調整第一層次的利益格局為必要條件,需要以維持較高的替代率為制度轉型的條件,而與替代率高相對應的必然是繳費率高,增加第二、三層次必然導致用人單位與個人負擔的大幅度加重。第三,市場乏力。即養老金市場主體缺乏必要的動力,其養老金產品開發與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缺乏對消費者有吸引力的養老金產品,加之商業保險的公信力不足,因此,我國的商業保險業雖然規模在不斷膨脹,對養老金體系建設的貢獻卻非常有限。他提出,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可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完善養老金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盡快明確不同層次的結構與功能定位,形成統一卻有別的政策支撐體系;二是注入外部資金,解決老年人較高替代率的資金來源問題,避免同一代人承擔無法承受的雙重壓力;三是盡快促使第一層次走向成熟、定型;四是加快提升保險公司等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養老金產品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公信力;五是正確引導輿論,理性引導公眾預期。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為民在演講中指出,社會保障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認為,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保險公司應憑借其專業能力發揮重要作用,充分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以提高養老金待遇水平、推進醫養結合,豐富保障層次并形成健全的養老保障體系。他強調,我國的養老保險改革已初見成效,三支柱體系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不足,包括養老保障制度覆蓋不全面、結構不平衡以及制度性養老金儲備總量不夠。他指出,我國主要依賴于基本養老金和自我保障,第二三支柱的保障能力比較弱、結構性矛盾突出。多層次養老制度體系還需要完善體制設計、增加制度靈活性,從頂層設計明確養老保險三支柱的整體布局,夯實第一支柱保基本的基礎,降低企業年金準入門檻、輔以財稅政策支持、提高第二支柱替代率,積極借鑒國際做法,撬動第三支柱市場、推動第三支柱發展以實現三支柱間的靈活轉換和協同發展,滿足人民對高品質養老生活的追求。他主張,第三支柱應發揮投資優勢、資產配置功能,減少投機行為。他表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多層次養老制度體系對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他建議,養老保險公司應提升專業、充分研究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借鑒國際經驗、針對我國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特點不斷提升設計能力,助力推進養老保障改革。
國家發改委就業與收入分配司司長李亢在主旨報告中指出,黨的十九大指引了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的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養老金發展的高度重視,針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多層次社保體系、深化養老保險改革,黨中央國務院已有明確的決策安排,發改委以及社會各界需要合力推進戰略部署。他認為,由于我國需求結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給民生帶來了新的影響和問題,養老金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突破口,因此研究養老金改革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養老金改革發展需要抓準主要矛盾,落實十九大的二十四字方針,緊抓多層次發展的主要目標,拓寬第二三支柱的發展空間,充分撬動三個層次的平衡和協調發展,化解一枝獨大的局面。他還指出,養老金的中長期發展需要精準施策,打好組合拳,統籌考慮好主次先后。在十九大提出了養老保障的發展目標、養老金問題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背景之下,發改委需要承擔起落實民生保障的責任,因此,按國務院部署統籌協調養老金制度、確立發展方向、重點目標,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他建議,各界要創造條件實現養老金制度的統收統支、通力合作研究現有問題,實現制度的可持續、高效,為中央決策提供參考。他強調,養老金制度關乎人民福祉,要加強各方參與,加快養老金體制建設,均衡發展三支柱,為二三支柱發展提供充足空間,合理引導百姓預期,為發展更合理、更可持續的養老金制度提供條件。
[責編: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