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外交不斷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新時代的中國外交面臨著新的使命和任務,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大貢獻。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埃默里大學兼職教授劉亞偉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參與“名師講座”活動期間,光明網對其進行了采訪。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40年里中國走過了一段不同尋常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對參與國際事務的意愿和能力與日俱增
如果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來看,這40年可能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一段時間之一。不僅僅表現在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等各種各樣的數字,同時也表現在中國跟世界各個國家間的交往和在國際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方面。以前,中國在對外交往中,最開始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后來成為了觀察員,直到成為一名參與者,為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公正和正義發揮越來越多正能量的作用。
同時中國在這4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也表現在對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提供更多的國際產品,為維護國際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
新時代的大國擔當
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是短暫的40年,但是中國的外交卻經歷了很大變化,從開始韜光養晦,到后來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到現在奮發有為。
國際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生了諸如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國派出救援隊、醫療隊等人道救援組織。例如前往尼泊爾救援,西非發生埃博拉病亂的時候,跟美國聯手救援。對埃博拉的控制和當地醫護人員的培訓、病人的治理,中國的投入都非常多。
從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角度看,世界在經歷了殖民主義擴張、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我們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今天,我們不僅要讓自己的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也希望把經濟騰飛的經驗傳播出去,為其他還在發展中,或者還沒有啟動自己發展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多的援助。這種援助將會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援助。
“一帶一路”是讓世界受益的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中國嘗試為全世界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比如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提供更多的幫助。所以,從長遠看,一帶一路首先是一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提出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一開始,大家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去產能的項目、一個走出去的項目,或者是一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或者是為打造新型國際關系提供的平臺。但是,我認為預言“一帶一路”在今后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為整個國際社會發展不平衡、為維護國際秩序穩定、為國際和平所能起到的作用,都可能為時過早。
當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該聚焦已有“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國家,對已經完成的項目或接近完成的項目,作出務實而及時地評估,看看“一帶一路”項目在其中發揮了什么樣的正能量作用。就是好的要發揚光大,做得不夠的希望能夠克服。“一帶一路”作為一個開放的倡議,鼓勵多國參與建設,變成了一個全球共商、共享、共建的平臺,這將是中國對人類作出的特殊貢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