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梁啟東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有一個寬松和諧的制度文化環境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創新與改革的關系,他指出,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萍碱I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萍俭w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從近代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看,18世紀以來,世界科技中心和工業中心從英國轉到德國,再到美國,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實質上是創新能力由弱向強的轉移,是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7、18世紀,那里有較為寬松的宗教背景,為牛頓等科學家提出超前的、有創見的理論提供了合適的氣候和土壤;其市場意識、商貿手段也為蒸汽機等技術發明和產業化創造了條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英國是世界科學中心、技術中心和產業中心,是19世紀世界最強的工業國。但是后來,由于絕大多數科學探索封閉在皇家學會的團體里,造成學術與生產相脫節,英國的科學及工業技術逐漸喪失了早期的領先優勢。
德國在19世紀中葉崛起,歸功于德國哲學思想的活躍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方面政策措施的實施;歸功于它將大學專業教學與專業研究結合起來,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參與科學前沿的探索活動。這種模式催生了現代大學研究開發機構,為科研和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開辟了培養創新人才的先河。從這里走出的大批人才成為德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使德國鋼鐵生產技術領先于世界,有機化學和煤化學研究實現技術超越。
美國能夠通過創新后來居上,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的“超級大國”,其成功最大因素是有一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不斷營造和優化有利于創新的良好文化氛圍。競爭意識、冒險精神、創業膽識和寬容失敗的傳統是其文化的積極方向。美國較早實現了規?;a和科學管理,較早地將研究開發機構納入企業的核心部門,較早地建立了專利制度,較早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沒有悠久的歷史、沒有深厚的文化基礎恰恰使美國沒有更多的文化負擔,開放性、包容性的移民文化為各種文化觀念的撞擊創造了條件;人們在競爭、遷徙中形成了實用主義思想觀念,形成了重視策略、看重效果的行為模式。創新文化成為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環境,使美國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后,在主要高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任何一個技術創新活躍、經濟繁榮的時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創新來導引,需要文化的繁榮。觀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體制的創新,最后都歸結到文化的創新,這不僅是邏輯的必然,也是歷史發展的規律。要實現科技的創新,必須把建立創新文化當作一個重要的前提。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呼喚創新型文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核心內容。營造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加強觀念創新。創新文化的實質是思想解放。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凡事總看本本,總是考慮前人說過、做過沒有,不敢打破條條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永遠不可能創新。要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觀念障礙,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改變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的精神狀態,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破除固步自封、自我循環的思想習慣,樹立強烈的開放意識。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大力倡導敢于創新、勇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
推進制度創新。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從法律層面和制度層面,營造一個支持創新、保護創新、鼓勵創新和有利創新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創造有利于創新發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鼓勵科技人才迸發創新激情,傾注創新熱情,投入創新感情。
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優秀人才只有在創新的文化環境中,才能發揮潛能,完成重大成果,開創卓越事業。要培養領軍型企業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質專家型人才,特別要培養各類年輕人才,打造人才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的大舞臺,為各類青年人才提供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機會。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重視科學普及??萍紕撔屡c科學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體兩翼。努力破除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迷信,揭去科學技術的神秘面紗,使科學技術從象牙塔中走出來,從神壇上走下來,走進民眾、走向社會,廣為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科學技術的武裝,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