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李澍)5月26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中國實學研究會主辦的文化自信與工匠精神研討會在中共中央黨校召開。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文化部原部長蔡武,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國資委原監事會主席劉順達,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汪紀戎,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分別致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程師曹兵武等出席會議并發言。與會嘉賓就文化自信與工匠精神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杰為會議作總結講話。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社長許寶健、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副總編輯趙慧珠分別主持會議。
徐偉新在致辭中指出,新時代的中國正從一個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們需要大匠、需要匠心、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凝聚著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工匠是器物的直接制造者,是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者,也是生產工具、生產工藝的革新者和發明者。工匠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此形成了民族的百業興旺,也帶來了傳統貿易的空前繁榮,并且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識中,工匠精神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產生了重要影響。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水滴石穿、久久為功的敬業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專注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講究合作重視團結的合作精神。新時代需要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
蔡武認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歷史發展中的精神特質和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態度。文化自信主要來源于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傳統,來源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精神,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堅持唯物辯證法,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文化部原部長蔡武
李曙光指出,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在“一帶一路”新的全球化戰略大背景下,文化自信與工匠精神是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文化底蘊和基本精神。文化自信與工匠精神是社會的共識,更是成功的奧秘。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始終堅持用工匠精神做工藝、做質量、做市場、做精品,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強化工藝創新、酒體創新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創新,引領消費升級新需求,不斷開創中國低度白酒發展新階段。
張立新、曹兵武等領導和專家學者都作了十分精彩的發言。與會專家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覺,要有責任擔當歷史擔當,文化的傳承復興關鍵在于實干。創新應該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工匠精神倡導的是立足傳統技藝,在技藝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實現技術的改進和產品的創新,迎難而上、解放思想,把不可能變為現實。古代工匠和他們制造的器物一樣,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工藝可能過時,但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榜樣作用。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呼喚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此次活動主辦方之一的中國實學研究會,始終堅持發揚實學的優秀傳統和學術民主精神,一直致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王杰在會議總結講話時提出,文化自信首先要文化自知,沒有文化自知,文化自信就是一句空話。在當今中國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和弘揚工匠精神、繡花針精神,今天協辦方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就是踐行工匠精神和這種繡花針精神的佼佼者,它是實踐者,也是實干者。
研討會活動現場
本次活動由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協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總工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相關部委、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的學員代表,地方城市黨委政府領導代表、新聞媒體代表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代表等百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