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王毅
5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指出當前世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準確把握國際形勢變化的規律,強調應加強黨中央對外事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談到地方外事工作,他指出,“地方外事工作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對外交往合作、促進地方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集中統一領導下,統籌做好地方外事工作,從全局高度集中調度、合理配置各地資源,有目標、有步驟推進相關工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地方層面的跨國交往日趨頻繁,國際合作日益緊密,對地方外事工作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整體看,各地方發展地方外事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仍需加強,尤其在內陸省區,外事工作開展不夠充分,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形勢下,必須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著眼全局,順應時代,努力做好地方外事工作。
第一,地方外事工作是國家大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方外事工作有著極強的政策性、規范性、專業性,很多時候還具有保密性,很長時間以來,一直不為社會所了解。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明確指出了地方外事工作的重大意義。
一方面,地方外事工作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局面,這意味著地方層面的對外交往已經完全融入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之中,是全面外開放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再是可作可不做,做好做差無所謂的工作,而是必須盡快推進的工作。
另一方面,地方外事工作是推動對外交往合作的重要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邁入新時代,深化對外開放是我國的既定國策,中國社會只會越來越開放。尤其是近年來,“一帶一路”從理念到行動,穩步發展,取得了遠超預期的成就,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往來和友好合作越來越緊密。以黨中央統一領導,外交部門為主體,人大、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共同等參與的大外交格局已經形成,地方外事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第二,地方外事工作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當今世界,盡管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但和平發展仍是世界主題,國家間友好合作越來越深入。對于各地方而言,順應這一趨勢,主動融入世界經濟潮流,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是生命線,改革越是深入,經濟社會建設越是富有生機。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地方層面主動變革的積極性不夠,先行先試的意識不強,其原因在于地方總是傾向于被動地聽從中央的統一安排。換言之,地方改革只有一個驅動力。地方主動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必然會發現自身的諸多不足,進而形成自主改革的意愿,也即常說的開放倒逼改革。可以認為,擴大開放是地方深化改革的新的驅動力。
地方外事工作做得好,區域的國際交往合作必然有所發展,國際合作有發展,深化改革的動力自然強勁。反之,則不然。地方外事工作事實上充當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對于各個地方而言,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是將地方外事工作提升到戰略層面,盡快激活這一引擎,使地方外事工作為本區域的改革和建設提供充足的動力。
第三,做好地方外事工作的關鍵在于整合資源。
可資地方外事工作借用的資源有很多,粗略概括,可以劃分為五大類。首先是自然地理資源。我國有很多地方有著秀美的山川,宜人的氣候,自然條件優越,在國際上贏得很高的美譽,吸引著國際友人前來觀光。其次是歷史文化資源,中華民族擁有全世界唯一的五千年不間斷文明史,先民們創造的燦爛輝煌的文化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向往和景仰。這些文化成就分散存在于不同的地方,自然成為各個地方對外交往的重要資源。再次是人力資源,當前,越來越多的我國公民走出國門,奔赴世界各地。這些人熟知世界,視野寬廣,是地方外事工作可直接借用的資源。第四是商品資源。我國與世界經濟已經深度融合,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貿易體之一。各個地方都會受到國際市場歡迎的商品,或者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或者是現代工業產品。這些產品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把各個地方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緊密地聯接在一起。最后,就是信息網絡資源。信息時代,網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日益消解了傳統的地理限制,世界不同地方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便捷,自然也可以為地方外事工作提供方便。
我國幅圓遼闊,地區差異較大,各個地方擁有的資源不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做好地方外事工作,就需要根據中央的宏觀布局,積極整合各類資源,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彰顯特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助力打造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