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秦超)2018年5月17日-18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所、普林斯頓大學本德海姆金融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領信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中國金融出版社共同承辦的“全球信用峰會:金融科技與信用風險”在杭州市浙江西子賓館舉行。來自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印度央行以及杭州市政府等相關機構的領導和專家學者蒞臨會議并作了精彩的演講,政府相關部門、國內外金融監管機構、銀行、券商、私募、學術機構以及金融科技企業的代表三百余人出席論壇。
會議現場
大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講席教授段錦泉,杭州市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沈昱以及杭州市金融辦主任王越劍,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開幕詞,開幕式由段錦泉主持。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Lakshimi Shyam-Sunder 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世界銀行的資產結構和投資組合及其面臨的各種信用風險。她表示,金融科技在甄別信用風險、提高信貸和風控效率、降低監管成本等方面大有作為。她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金融科技進步尤為重要,并介紹了世界銀行利用CriAT的科技成果防控交易對手方信用風險的成功經驗。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沈遲介紹了國內城市群的發展情況及四大衡量標準——速度、密度、尺度與制度。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運營總監李紅崗和研發部主任孫浩、印度儲備銀行 CAFRAL中心研究主任Anand Srinivasan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經濟學家Jorge Chan-Lau分享了全球與區域監管機構在利用金融科技推進電子支付、數字貨幣等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之后,阿里巴巴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陳龍在“數字時代的信用風險”的主題演講中指出風險管理的四大轉變:從信用資產定價到信用作為一種服務;服務人群進一步擴大到廣泛服務小微企業,并讓初創企業得到金融的支持;信息維度大幅度增加;甄別方式改變,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實時在線的風控管理。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CEO李一從外資投行的角度概括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四大風險——基礎性風險、改革性風險、新型風險及疊加風險。他建議應用金融科技強化信用風險分析和防控能力,提升投資價值。
AIG董事總經理、信用和結構性產品風險分析主管Jack Chen,亞洲開發銀行風險管理辦公室顧問、財政和運營風險部主管Martin Kroll,世界銀行商業交易對手信用風險主管Fred Haddad,招商銀行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李明強分別介紹了依據自身投資組合特點的信用風險管理實踐,展現了國內外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信用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隨后,明略數據技術合伙人張旭介,新加坡國立大學信用研究計劃(CRI)吳怡萱和CriAT聯合創始人兼CEO繆維民等進行相關發言。
此次大會還開設區塊鏈分論壇,惠智技術CEO鄧牧、KMV公司創始合伙人Oldrich Vasicek,以及國際著名的資產證券化專家、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李祥林等人就相關議題進行發言。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