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羅永寬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視界高遠、包容宏富、意蘊豐瞻,是一篇閃耀著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重要文獻。講話深情緬懷了馬克思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偉大人格、歷史功績、崇高精神和光輝思想,不僅讓我們真切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寶貴理論品格,也為我們在新時代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方向。
講話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和本質特征,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超越時代的恒久生命力,為我們在新時代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理據,從而回答了“為什么學”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得以形成,離不開馬克思對所處的時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對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的透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因此,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并以其科學思想的偉力牢牢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兩個制高點。講話從“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開放的理論”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鮮明理論品格和本質特征的揭示,有助于我們深化對于這兩個制高點的理解和認識。
其中,“科學的理論”體現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性、歷史性及其相關規律,關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規律,關于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原理,足以讓馬克思主義成為占據真理制高點的科學理論。
“人民的理論”體現在馬克思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這種探求人民自由解放的思想境界和心系全人類命運的博大情懷,不僅讓馬克思主義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也使得它牢牢地占據了人類文明的道義制高點。馬克思主義沒有也永遠不會“過時”,在新時代依然強有力地“在場”。
馬克思主義還是“實踐的理論”“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為我們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合理的價值論和有效的方法論,不斷探索時代的新課題、回應新挑戰,完全能夠在對當代中國問題和人類問題的深度關注、合理破解中發揮更為積極的引領作用。
這些啟示我們,要以清醒的理論自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始終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在新時代認真學習并踐行之。可以說,講話以堅實的理據無可辯駁地闡釋了“為什么學”這一前提性問題。
講話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為我們在新時代繼續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指明了路徑和研習重點,為我們在新時代實踐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行動指南,從而回答了“學什么”的問題。馬克思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含英咀華、博大精深,涉及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歷史、黨建等多個方面,具體體現為講話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關于堅守人民立場、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關于人民民主、關于文化建設、關于社會建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關于世界歷史、關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等方面的思想。當然,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板塊拼接,也不僅僅是這幾個方面思想的簡單疊加。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共同構成統一、完整而又邏輯嚴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盧卡奇、柯爾施等也曾從不同角度,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問題,并反對教條和碎片化地來理解、格義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啟示我們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要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踐行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啟示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要掌握真諦、融會貫通,解答了“學什么”的問題。
講話高度強調要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為我們在新時代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從而回答了“怎么學”的問題。講話中的四個“堅持和運用”層層遞進地闡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這一論斷。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彰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中,蘊含在馬克思主義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基本原理之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群眾觀、階級觀、發展觀、矛盾觀之中。這就啟示我們,要在新時代學習好和實踐好馬克思主義,“必須有科學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循循善誘,提出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的具體方法,一是要深入學、持久學、刻苦學,帶著問題學、聯系實際學,更好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二是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可以說,這是從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等方面,為我們解答了“如何學”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