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 鄢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耗費了大量自然資源,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導致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矛盾突出。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所謂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在注重經濟規模增長和經濟結構優化的同時還要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根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目標,也是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根本要求。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種特殊屬性,決定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是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是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全過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實現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各級黨委、政府要率先轉變觀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深入學習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將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環境的理念切實貫徹落實到經濟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方面,轉變、杜絕“唯GDP”的政績觀。一段時期以來,各級干部、各個部門依靠單一的GDP增長指標考核,導致各單位片面追求GDP增長,無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近年來,這種狀況雖有所改善,部分地方政府弱化甚至取消了GDP考核指標,例如截至2016年3月,甘肅取消58個貧困縣GDP考核。但仍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地方財政薄弱、支出壓力大的區域,為獲得較高的財政收入,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以GDP論政績的現象,存在著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睜只眼閉只眼甚至暗中保護的現象。因此,要切實建立健全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領導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干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加強對市場資本的約束和監管。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是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同樣具有追求利潤的天然屬性。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長期以來,很多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無視生態環境保護,導致自然災害引發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嚴重破壞了自然和生態環境,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加強對各類市場主體的監管,要加強專項監督檢查和部門聯合執法,進一步提升市場監管效率,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推進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加快推進各項財稅制度改革。
首先,進一步深化完善分稅制改革。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增強了中央政府可調控財力和財政轉移支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導致地方政府財力薄弱,財力與事權不相匹配,地方政府承擔的事權過多一定程度上影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重建。未來的稅收制度改革要進一步調整中央和地方的分稅比例和稅種的劃分,完善地方稅種,擴大地方稅權。同時還要完善省以下各級政府之間的分稅制度,更多地把財力向縣級政府傾斜。
其次,進一步改革和深化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當前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還是以專項轉移制度為主,一般性轉移支付所占比例較低。這種轉移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對可支配財力的有效使用,甚至造成財政資金損失浪費。因此,要縮小專項轉移支付的比重,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占全部轉移支付的比重,讓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狀況靈活自主的使用轉移支付資金。
再次,要進一步加快推進資源稅收制度改革,構建和完善資源稅體系,擴大稅收改革的紅利。2017年12月1日起,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區域擴大到了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四川、寧夏、陜西等9個省(區、市)。從水資源稅執行情況來看效果顯著,從河北試點一年多的情況來看,企業節水意識普遍增強,對河北省526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329家企業已調整或有意向調整用水結構,減少地下水使用,占比達62.55%。截至目前,河北全省關停自備井935眼,已有117座城市公共供水水廠停止使用地下水,切換為江河水,占應切換水廠的99.2%。因此,今后應盡快將水資源稅擴大至更大范圍,同時對其他生態資源也要盡快設計相應的資源稅收制度以促進未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還可以構建綠色財政,實行綠色稅收政策以促進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在這個過程當中,從財政收入端而言,對那些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企業和產業,可以采取稅收減征和免征的優惠政策,而對于資源耗費高,環境破壞大的企業可以采取較高的稅率等措施限制其發展;從財政支出端而言,可以通過編制綠色預算,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環保性企業和產業的技術研發、設備改造等財政支出,重點扶持有助于生態環境破壞小,污染少的企業和產業發展。
總之,實現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轉變觀念、加強監管和相應的財稅政策改革,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進行約束、健全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以及各項政策激勵機制。只有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未來中國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推進綠色經濟和綠色環境建設,才能實現未來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