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石獅宣言》
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在福建石獅舉辦
光明網訊(記者羅容海)當《論語》配上街舞,當《孟子》融入Rap,當南音唱出孝親,當王俊凱的《明日歌》被小學生們改編成《論語》版,傳統文化將煥發出怎樣的絢爛色彩。4月27日下午,在福建泉州石獅市第五實驗小學的榕泉小廣場,石獅市教育界的師生們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校長老師們上演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精彩一“秀”。
這場名為《傳習經典 博文約禮》的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正是當天開幕的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暨石獅市共享教育論壇的節目之一。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了進一步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推動實驗區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推廣各地各校的先進經驗,2018年4月27日至28日,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暨石獅市共享教育論壇在福建石獅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教科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合作發展處和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承辦,福建石獅市教育局協辦。來自中國教科院二十個實驗區及實驗學校及石獅當地的共200余位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中國教科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鄧友超主持了論壇開幕式。
中國教科院黨委書記殷長春在27日上午的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教育部明確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覆蓋教育各階段的固本工程,是融入教材體系中的鑄魂工程,是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打底色工程,并對如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全面部署。各地教育部門上下一盤棋,同做一件事,進行了積極探索。中國教科院一直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目前已形成了有隊伍、有項目、有經費、有成果、有領域、有影響的“六有”研究格局。中國教科院決定創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為各實驗區搭建傳播思想、共享經驗、檢驗成果的平臺。石獅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希妍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中國教科院對石獅教育的貢獻和石獅教育的諸多新成就,石獅蘊含的海絲文化、石文化、橋文化等豐富的傳統文化,并表示將充分發掘、弘揚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教育。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方朝暉和中國教科院教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后合作導師、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研究會會長吳安春分別做了《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與問題》和《怎樣認識國學和國學教育》精彩的學術報告,追本溯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當下存在的問題入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界定、傳承目標、傳承路徑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都做了詳細的講解。
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開展了經驗交流會。與會嘉賓在欣賞由石獅市第五實驗小學等學校師生精心準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后,本次論壇的經驗交流會正式開始。來自實驗區的25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的團隊教師進行的展示和交流。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的程方平教授和中國教科院的姚宏杰、劉巧利副研究員做點評嘉賓,對各校各學區的經驗進行了深入剖析和一一點評。
28日的閉幕式上,與會成員集體通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石獅宣言》。中國教科院副院長高寶立做總結講話,肯定了本次論壇在促進實驗區優秀傳統教育的發展和實驗區間交流的重大意義,對本次論壇的承辦方表示了感謝,并就實驗區未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本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一方面為中國教科院各實驗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交流搭建起了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也為各實驗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
[責編: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