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秦超)4月21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的第四屆UIBE國際政治經濟高端論壇在京成功舉行。本次論壇邀請了四十多位國際關系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機遇與挑戰”展開了熱烈討論。對外經貿大學黨委書記蔣慶哲向大會作了開幕致辭。
此次會議共分四個單元,前兩個單元主要探討 “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思想內涵”,后兩個單元主題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實現路徑”。四部分會議分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戴長征、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系主任王正毅、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雪蓮主持會議。
會議發言中,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蔡拓認為,當前國際形勢發展呈現出了多種非理性的現象,諸如反民主浪潮、民粹主義及強人政治等,致使各國對世界形勢的發展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憂慮。就中國而言,在對外關系方面,伴隨著國家實力的迅速壯大,需要切實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內方面,當前不僅需要全面審視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還需要扎實推進軟實力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加強民生建設。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建飛認為,舊型國際關系有其合理的一面,如倡導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但由于舊型國際關系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所以表現出了霸權主義的特點。新型國際關系重在對舊型國際關系的突破。中國一直提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不結盟、不對抗,構成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有利要素。當前,針對很多議題的全球化特征,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路徑。所以,新型國際關系有幾個重要指向,第一,主要針對全球范圍的經濟、文化、生態等國際議題;第二,國際政治問題的處理主要通過合作的方式;第三,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伙伴關系;第四,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系的主題;第五,新型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是合作。
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吳志成認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路徑。第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以民族復興為主要目標;第二,和平外交仍然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目標;第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的指向;第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和跨區域合作理念;第五,以“親誠惠容”為外交方針;第六,以合作共贏為國際關系的基礎;第七,以正確的“義利觀”為國際交往準則。
“新型國際關系強調‘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公平正義’,契合了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蒲俜首先強調了,在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過程中,中國把包括中國文化精髓在內的優秀外交思想加以創新的嘗試和努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非常明確地強調發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強調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優越性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總體而言,當前我國提出的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思想都得到了國際社會正面而積極的響應。在未來,更加期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能夠實現在實踐層面的大力推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認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首先在于國際形勢的改變,不僅包括民粹主義在全球的興起,同時還包括多元化的發展等。在此時期,中國應該首先擴大對外開放,按照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講話,扎實推進對外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方長平、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陳琪、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劉豐、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周琪、外交學院中國外交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魏玲等12位專家學者參與了討論。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