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辛鳴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回首改革開放走過的40載光輝歷程,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被世界各國稱為“中國速度”。而這一切成就的取得,充分彰顯了中國制度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一個國家的制度選擇是與國家的政治目標緊密相連的,判斷一個國家的制度優劣要看其制度是否能很好地實現國家的政治目標。就中國來說,政治目標一直是明確的,這就是通過政治制度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任務。
第一,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中國的任何發展首先必須是以“中國”為主題的發展,以“中華民族”為指向的發展。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是一個有著自己完整價值觀、以一脈相承文化為支撐的大國,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和諧共榮。同時,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社會分工,是為了一個現代化中國的崛起,而不是僅僅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他國的打工者。回觀國內,中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不論東部沿海還是西部內陸、不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在發展的過程中協調同進。
第二,實現人民富裕,當家作主。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加有尊嚴的生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雖然他們的身份有不同、職業有不同、能力有不同,但在政治權利上是一視同仁的,每一個人都有為自己爭取當家作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都有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權利。
第三,在前兩個要求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在以“中國”為主題、以“中國人民”為主體的前提下,我們要積極借鑒有益于發展的好制度、好方法,虛心學習能推進發展的好技術、好模式,調動積極因素、鼓勵資源要素,實現發展。
這些政治目標是每一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數十年來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正是在始終圍繞這些目標而建設,取得了今天的成果。當我們明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政治目標,自然就會發現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所在了:政黨宗旨明確、制度立場鮮明、社會民眾認可。
第一,有一個擁有崇高政治綱領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政黨,只有中國共產黨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寫入政黨黨章,這使得中國共產黨從眾多政黨中脫穎而出。中國共產黨用其綱領告訴我們,共產主義體現在現實的經濟政治生活中就是為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把黨章中的要求,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執政實踐中,得到了整個社會的認同。“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社會有近9000萬沒有自己的利益,甘于奉獻的群體,有什么樣的難題不能破解,有什么樣的力量不能征服,有什么樣的奇跡不會發生?
第二,有一個能讓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制度哲學研究告訴我們,制度是非中性的,不同的制度有其不同的優勢群體,不同的制度對社會群體利益的關注不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度,制度設計必須讓中國社會最大多數的人能掌握這一制度、能使用這一制度,會運用這一制度來保障自己的權利、行使自己的權力。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性質,體現了國家一切權力來自人民、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原則,它的制度邏輯究其本質,是有利于保證和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
第三,對于中國來說,最大的、最根本的、最不可或缺的政治優勢就是人民的認同與支持。由于中國共產黨主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人民群眾支持它;由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所以人民群眾認可它;由于中國的發展目的是要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新生活,所以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中國改革發展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