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光明網訊(記者李澍)4月12日晚,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的講話精神,由中央黨校培訓部、中國實學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領導干部學國學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首期領導干部學國學讀書會活動,在中央黨校大有書局二層舉辦。本次活動圍繞“文化自信與中華傳統”的主題,特邀著名作家、學者王蒙為主講人,中央黨校哲學部王杰教授為對話嘉賓,共同探討中華文化傳統與當代文化自信。讀書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主持。
王蒙先生在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中開講。王蒙先生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自信的表述出發,指出認知傳統文化不僅是回顧歷史,更應體現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價值判斷與生活趣味。他以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為開篇,以孟子、王陽明等思想家的思想為例證,結合《易經》對“變化”的理解,深刻闡釋了中華文化傳統對于人性的認識。
王蒙先生認為,文化自信是我們的根與魂,新時代呼吁文化自信。談及文化自信的深層次原因,王蒙細數建國以來國家的文化政策,談到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其表示要深入領會文化自信的內涵。總結中華傳統文化本身便有著尚德尚善、尚化尚通的精神特點。這些特點在治國理政上表現為文化監督與道德監督并行,重視道統、治統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制衡,奉行圣賢精英主義、君子精英主義與中庸理性主義。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命運展開了思考,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曾經是獨樹一幟的東方文化燈塔,它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無與倫比的,但是,中華傳統文化也必須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對接,需要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要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地位的發展相結合。只有理解傳統文化,同時又追求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對接,文化自信才有切實的正面意義。王蒙先生的講話,平實不乏深刻,幽默又引人深思,現場觀眾不時報以熱烈掌聲。
王杰教授呼應王蒙“中庸理性主義”的思考,以“過猶不及”的例子闡述出“中庸”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良方。同時,作為中國實學研究會和領導干部學國學委員會會長,王杰教授多次呼吁與會者將道德修養作為人生的必修課。他認為,中國歷史上固然出現過一些缺陷和挑戰,但無知不能無畏,經歷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旺盛且不可限量的活力。他以當下熱門的國學熱為例,旁征博引地指出“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為政需有德,大德成大器”,并提出文化與道德的重要性----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呼吁領導干部小至修身養性,大到治國理政都要將德置于心間。王杰教授對話中引經據典,緊密結合實際,體現了當代學者的使命意識和文化情懷。
在互動環節,來自中央黨校培訓部、中青一班二支部和新疆地廳班的學員,分別就如何解決市場經濟下的文化焦慮、經濟發展有周期性,文化發展是否也有周期性、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提問,王蒙先生和王杰教授分別作了解答,互動中大家積極踴躍,語言生動,相互激發,整個互動環節掌聲陣陣、笑聲不斷,氣氛熱烈和諧。
謝春濤等中央黨校領導也參加了此次讀書會。活動最后,謝春濤同志代表校方對王蒙同志多年來對黨校的關心支持表示誠摯地感謝并邀請王蒙先生今后能夠更多地蒞臨學校分享精彩講座。(撰稿:鄭雨濛)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