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近期,美國政府借口知識產權等問題,屢次威脅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引發世界輿論廣泛關注和金融市場波蕩。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在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美在經貿方面存在復雜矛盾,特朗普政府似乎是想“下猛藥”,但是單方面挑起貿易戰可以說是開錯了藥方。
挑起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是美國的焦慮
“特朗普的政治考慮是發動貿易戰的直接動機。競選總統期間,平衡對華貿易就是特朗普的核心主張之一。”達巍表示,特朗普上任后努力兌現其主要競選承諾,現在輪到了中美經貿問題。不過這只是美國發起貿易戰的表癥。相較而言,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美國對華戰略正在發生變化。”
當前,美國對華戰略發生了重要變化,競爭面迅速上升,對華越來越消極與焦慮。“美國對華戰略正在從小布什時期的‘接觸+防范’、奧巴馬時期的‘接觸+規制’,迅速轉變為目前的‘競爭性交往’”,達巍分析說,美國已將中國定位為對手、競爭者,中美關系已進入大國競爭框架的態勢。
特朗普政府將經濟看作國家安全的首要內容。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在其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里提出中國是戰略競爭者,并提出在經濟、政治與意識形態、地緣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等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美國對中國經濟和科技追趕美國的趨勢深感不安,對以‘中國制造2025’為代表的中國產業政策深感不滿,更深層次來看,對政府在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國經濟模式既恨又怕。”達巍表示,這次中美貿易爭議升級可以看作是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轉變的一種體現。
貿易戰無法改變中美貿易現狀
事實上,新世紀以來,美國一直就中美貿易不平衡給中國施加壓力,在不同階段找不同原因。而結果并不遂美國所愿,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狀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在發展。“貿易戰是無法解決中美間貿易不平衡的。”達巍一針見血地指出,“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并不是中國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由于全球產業鏈分布造成的,也與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密不可分。”
達巍指出,美國有時宣稱其目標是要縮小對華貿易逆差,尋求貿易平衡,有時宣稱是要保護知識產權,有時抱怨中方市場開放不夠,但無論目的為何,選擇威脅發動貿易戰,美國顯然是開錯了“藥方”。
對美國而言,虛擬經濟大通脹、實體經濟空心化、國內儲蓄嚴重短缺等問題絕非一日之寒。“美國如果想改變現有的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只能等待全球產業分工調整、中美等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轉變之后。”而經濟結構轉變不是想轉就能轉的,需要較長時間。
另外,從中美產業之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經濟管理模式之爭中可以看出,美國不滿于中國政府在市場中發揮的作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定位在中美是不一樣的,這是由兩國不同的實際情況決定的。這一點關系到中國的基本制度,中國是不會妥協的。”達巍說。
貿易戰損人不利己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越來越需要結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任何一意孤行的行為,都無法“獨善其身”。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中指出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逆風而行,勢必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也不例外。
達巍認為,美國威脅發起貿易戰,會影響世界人民對全球經濟的信心。“全球金融市場首當其沖,美國單方面挑起的對華貿易摩擦升級已讓股市、期貨市場震蕩。
同時,美國目前的做法違背了現行國際規則。達巍表示,二戰后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是由美國主導建立的,美國也是最大受益者,如今美國卻變成一個破壞者。“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
中美“貿易戰”不但影響中國,也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影響。達巍最后表示,無論從國際制度層面,還是具體的經濟利弊得失來考量,威脅發動貿易戰都非明智之舉。(光明網記者康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