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周明艷)3月28日下午,由《半月談》雜志社和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聯合主辦的“加強人文社科基礎工程建設理論研討會暨中學生人文社科綜合評價啟動儀式”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會議由《半月談》雜志社總經理王京忠主持。
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希勝將軍、常務副秘書長耿文喜,《半月談》雜志社副總編王永前,中央團校黨委書記倪邦文、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林英、北京理工大學原紀委書記張敬袖、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韓振峰、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副院長仝華、人民大學機關黨委副書記費佳等從事人文社科及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現場
蘇希勝認為,新時代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前所未有。從機遇來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小學教育,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國內政治生態整治的力度、國際地位提高的程度前所未有。從挑戰來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不足等等。
倪邦文指出,十九大報告講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一個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取決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以,如何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引領、文化引領,用我們的民族精神、用我們的紅色基因繼承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是義不容辭的。在引導青少年做思想政治工作時,要注意處理好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目標與層次的關系,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仝華認為,破解社科人才培養與新時代需求的瓶頸,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必須在強根固基上下功夫。尤其是培養方要下真功夫指導被培養者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于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王永前說,中國的社科大師,一定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經過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滋潤、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學貫中西哲學的科學社會主義者。
韓振峰提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教學和研究工作還存在明顯薄弱現象,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教材缺乏、教師缺乏,課時缺乏,有的學校人文素質課程如寫作課、歷史課、美學課等因缺乏教材、教師而被取消;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也受到冷落,被所謂“應用研究”“現實研究”“熱門學科研究”取而代之。長此以往,勢必嚴重影響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制約人文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和質量提升。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盡管基礎教育的教材改革已經增加了大量人文社科內容,但缺乏社會全員行動,提升青少年人文社科學習興趣、形成培育中國社科大師的肥沃土壤與良好氣候任重道遠。只有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大對青少年熱愛人文社科的引導,著力培育、選拔更多的基礎社科精英輸送至相關大學,才可能為造就中國未來的社科大師打下良好基礎。
來自中央電視臺,全國各地重點中學校長、老師和學生代表,以及地方企業代表等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