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評估論證研究中心 王亞紅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強軍夢、中國夢,鮮明地提出了軍民深度融合的時代命題,并將之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必然選擇。
軍民融合之于軍隊,根本目的是打贏戰爭。戰場上的正面對抗,背后是整個國家戰略資源的較量。只有把各項軍事需求與國家經濟建設結合起來,把軍隊建設更深更好地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才能實現平時與戰時、潛力與實力的順暢轉換,才能在未來戰爭中短時間內聚集強大的戰爭能量,確保能打仗、打勝仗。
軍民融合之于國家,根本目的是促進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提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唯有通過調結構、抓改革、謀創新,才能破解風險、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保持穩定可持續發展,確保目標藍圖如期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深厚土壤,在經濟供需兩側調整改革中最大限度地積極參與、發揮作用,促進資源要素在軍地間雙向流動,發展活力在深度融合中競相迸發。
現代后勤就是軍民融合后勤。習主席指出,要著力推進后勤軍民融合,依托國家主渠道、借力地方政府、融合社會力量,打造一批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工程,把國家實力轉化為強大的保障力。近幾年,軍隊后勤努力踐行軍民融合戰略,積極探索、銳意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軍地雙方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出臺一系列法規政策、拿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在后勤裝備研發、醫療服務、物流運輸、物資采購、軍隊社會化保障等方面重點突破、穩步推進,帶來了顯著的政治軍事經濟綜合效益。但還要清醒地看到,目前軍隊后勤與經濟發展融合層次還不夠高,范圍還不夠寬,程度還不夠深,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由大向強發展的新使命新要求還存在不相適應的矛盾。這些問題解決得不及時不到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步子就會踏步不前,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會打折扣。這就迫切需要軍隊后勤緊跟發展,深化改革,構建新的軍民深度融合模式,切實發揮好軍隊后勤的“壓艙石”和“調節器”作用,進一步增強軍隊凝聚力保障力戰斗力。要把軍隊后勤建設納入軍民融合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充分發揮軍隊后勤通用性、互補性強,軍民融合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等天然優勢,找準目標定位、優化實現路徑,注重改革創新帶動問題解決,從主觀思維、客觀環境同步發力,從組織管理、政策制度、工作運行、科技應用方面系統推進,努力續寫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輝煌“后勤篇”。
觀念意識創新,精神融合
制度變遷,觀念先行。實施軍民融合國家戰略,是打破軍民自成體系、推進軍地融為一體協調發展的創新舉措,必須首先解放思想、創新觀念。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不斷增強戰略大局意識、開放共享意識和績效管理意識。
樹立戰略大局意識。既要跳出后勤建后勤,把軍民融合國家戰略作為“指南針”和“方向盤”,自覺地站在富國與強軍的高度,切實把軍隊后勤建設納入軍民融合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中做規劃、謀建設、促發展,擺脫軍隊后勤自成體系的本位思維慣性;也要總攬全局強后勤,頂層規劃、宏觀布局、統籌推進、重點突出,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軍事效益與經濟效益、政府調控與市場配置、共建與共享等相互關系,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融合建設,推動軍隊后勤建設軍民“大融合”。
強化開放共享觀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共享經濟時代潮流,最大限度地促進技術、資金、人才、信息、資源等要素在軍地間自由涌動,著力構建軍隊后勤與地方經濟發展項目共建、資源共享、技術共用的利益共同體,穩步建成一整套軍民互動、內容互補、成果互用的軍地保障體系,實現“所需”與“所能”無縫對接、“所盼”與“所有”充分耦合,推動軍隊后勤建設軍民“真融合”。
引入績效管理理念。軍隊后勤建設走軍民融合路子,不應是一味地進行規模擴張和資源投入,而應積極引入績效管理理念,在經費收支上嚴格預算管控,在立項審查上堅持效益為先,在項目建設中實施動態監控,實施“事先論證審查、事中檢查糾正、事后評估改進”的全過程績效管理模式,實現資源投入集約化、效益產出最大化,努力把每一個融合項目做成“精品工程”“名片工程”,推動軍隊后勤建設軍民“深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