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李澍)城市精英如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如何依靠改革創新來壯大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如何通過國際化來為鄉村振興提速增效?3月6日,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四川、遼寧等地的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縣鄉領導以及企業家共三十余位聚集上海嘉定區,圍繞上述問題,立體闡釋了新時代“鄉土化、城鎮化和國際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敲響了壯大鄉村振興新動能的鼓點。
中國特色文化小鎮國際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倪建平博士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實地調研和考察東北和長三角地區的20多個鄉鎮,他提出,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要開辟“鄉土化、城鎮化與國際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就是要形成農耕文化、生態文明和文化產業三者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鄉村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在他看來,長三角區域的鄉鎮應該在國際化上有新亮點,以加快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其他區域則要在鄉土化和城鎮化的融合上多下功夫。
作為長三角地區特邀代表,上海市崇明區綠華鎮黨委書記朱曉平在對話中表示,綠華鎮是崇明島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明珠湖和西沙濕地的所在地,是上海市唯一的柑桔之鄉;綠華鎮將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和產業優勢,在鄉村旅游和民宿的提速增質上很下功夫,從“健康和養身”入手來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打好“國際化”的先手牌,讓“國際馬拉松小鎮”成為綠華鎮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
特邀代表葉時寶是浙江省財政廳精準扶貧派駐景寧村第一書記,也是景寧畬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東弄村)聯系人。他指出,少數民族文化和綠色生態是山區最大的財富,也是景寧最亮的“底色”;畬家田園綜合體項目對打造畬鄉旅游品牌、提升景寧的旅游吸引力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將著力打造大花園建設中的民族風情特色園,以大力發展生態富民產業為驅動力,推進農業和文化產業、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積極探索佘鄉農業農村國際化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江蘇張家港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慧芳是位由部隊師職軍官轉身為蘇南小鎮的普通“村官”,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十年不懈的努力,永聯村呈現給世人一幅由小鎮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構成的中國新農村美麗畫卷,成為中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和中國模范鄉村小鎮率先走向世界的標桿。他在書面發言中分享了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和思考——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選準一個優秀的帶頭人;還有一個對帶頭人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以組織的穩定來確保建設的穩定;還要有一個讓村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發展機制。
四川省平武縣副縣長晉超表示,發展鄉村旅游是平武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手段;平武縣政府制定今后五年在產業發展中以旅游為中心,旅游以交通突破,一切為了合力奔小康;同時大力支持旅游合作社,并尋求社會力量合力推動旅游扶貧摘帽;平武近期還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德安杰環球顧問集團等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共同創建中國大熊貓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培訓開班,助力平武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邁出了國際化可喜的一步。
鄉村振興離不開城市精英和農民企業家的生力軍隊伍,青年返鄉人才在鄉村旅游中獨領風騷,農民企業家在鄉村旅游中大施拳腳。上海寶島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春是位養殖大閘蟹30年的農民企業家,他結合自己發展蟹苗養殖業和傳播蟹文化,涉足文化旅游的親身經歷,強調了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他表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只有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對崇明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傳播,才能更好地驅動崇明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德清縣文化旅游集團總經理楊國亮也指出,鄉村振興應該是進化意義的振興,需要從自身肌理上延續,也需要外部鍥入的發展,“實際上很多鄉村的傳統是在鄉村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沉淀和流傳的。”
四川平武返鄉的傳播學研究生沈西推動創建了平武龍州文創空間,帶動了更多青年返回平武,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認可。她指出,“回到鄉村,未來將會成為每一個人的夢想。”記者出身的朱國棟為了建設夢想中的干凈的“永續農場”,曾經跑了5萬多公里、20多個省區的300多個目標區域。他在會上呼吁地方在鄉村基礎制度建設工作上要加大力度,加大精細度工作。小村資本合伙人兼首席戰略官陳雪頻指出,“通過商業運作和資本的力量,幫助鄉村文旅項目解決資金和資源的問題,并給創業團隊賦能,能夠更好地把理想變為現實。”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樓嘉軍,結合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最后指出,鄉村振興是個政治話題,鄉村旅游是個休閑話題,通過城市人的自助游和自駕游,把鄉村和城市這兩個平行的生活空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通過加強學者、企業家和縣鎮長的鄉村振興“指揮官”的三方對話,把資本和情懷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把政治和休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把理論研究和發展方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我們堅信,鄉土化和城鎮化會相得益彰,國際化和本土化會共創輝煌;融合發展將使鄉村振興的新動能進一步壯大。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