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王傳寶
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山東代表團的審議。在回應代表講話時,習總書記再次引用“功成不必在我”并做了一番闡釋——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有一篇《要敢于做鋪墊之事》的文章,開篇道:“領導干部要以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抓好各項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鋪墊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習近平之所以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這句話,其原因在于“功成不必在我”,既是為人之鏡,也是為官之道,更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的為政之道?!肮Τ刹槐卦谖?,而功力必不唐捐”。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官,抑或是一個政黨,如若能經(jīng)常用這句話來激勵和鞭策,按此境界嚴格要求,一定會成就大事業(yè)。
對一個人來說,“功成不必在我”是為人之鏡。欲成大事,必要有大境界、大格局、大胸懷。一個人,如果拿“功成不必在我”作為觀照自己的鏡子,必然會樹立遠大理想,而樹立鴻鵠大志還是燕雀小志,決定了一個人以怎樣的行動對待人生。周恩來曾倡言,立志者,當計其大舍其細,則所成之事業(yè),當不至限于一隅,私于個人矣。這就是說,一個人必須立大志,為國家民族,才能成大事。一個人如若時時拿“功成不必在我”來砥礪自己,就自然會淡化私心、私利、私欲,經(jīng)受住名利、官位、金錢的考驗,不為蠅頭小利折腰;如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就會胸有丘壑、壯志凌云,在人生的事業(yè)中,則必然會有所取舍,抓大放小,注重合作;絕不會以鄰為壑,因汲汲于名利而自我矮化。一個不為個人名利而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人,怎么會在事業(yè)上無所建樹呢?
對一個官員來說,“功成不必在我”更是為官之要。作為一個被人民托負重望的官員,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和擔當,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義利觀。這里面的“功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事業(yè)成功。革命事業(yè)不可能在一個人、一任官員手上完成,事業(yè)之成是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目光短淺,選擇一種片面甚至錯誤的政績觀,必然會出現(xiàn)“新官不理舊帳”“我走后哪怕洪水滔天”等態(tài)度,進而導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焚林而獵。二是指事業(yè)成功所帶來的名利,即不能把事業(yè)僅僅當作自己獲取名利的手段。如果工作指導思想發(fā)生偏差,考慮個人名利過多,就處理不好革命利益與個人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就容易出現(xiàn)重眼前、輕長遠,重治標、輕治本,重立竿見影、輕循序漸進,重顯績、輕潛績的問題。相反,如果為官深諳“功成不必在我”的道理,就會時時以人民的事業(yè)為重,凡事以人民的利益、以長遠和整體利益為重,定不會辜負黨和人民所托。
對中國共產(chǎn)黨來說,“功成不必在我”更是為政之道。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共產(chǎn)主義學說,描繪了世界大同的藍圖,需要世世代代人的接力奮斗才能完成。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共產(chǎn)黨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全局觀、政績觀,始終有“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的釘釘子精神。同時,“功成不必在我”也是共產(chǎn)黨有別于西方政黨輪替執(zhí)政的一個顯著品格。政黨競爭和政黨輪替,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但也存在難以擺脫的致命缺點,即不能保持政策和規(guī)劃的長久性和延續(xù)性。秉持“功成不必在我”,是共產(chǎn)黨的為政之道,不忘初心,咬定青山,就能夠帶領人民,始終朝著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接續(xù)奮斗。
深刻理解“功成不必在我”的三重境界,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收獲,更是一種鞭策。時時以“功成不必在我”來觀照自己,砥礪自己,我們的事業(yè)一定能夠取得偉大勝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