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崔守軍
在“脫歐”陰影籠罩市場的背景下,2018年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的中國之行,既傳遞出英國希望進一步擁抱全球化的決心,又深化了中英“黃金時代”所帶來的難得合作機遇,影響深遠。
一、英國重新校準對華關系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回首往昔,1997年是中英關系發展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后,面對中國經濟實力不斷躍升;基于英國與香港在金融、政治等方面的利益關聯,英國高層對如何加強與中國之間關系存在分歧。自美國2001年中東發動“反恐戰爭”以來,布萊爾政府所奉行的對華政策成果寥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仍持續穩定增長,英國政府開始厘定新的英中關系互動框架,謀求加強兩國在商業、教育、科技等領域合作。
2015年是英國對華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2015年3月,英國加入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投行,預示著英國開始采取務實主義外交政策,重新校準自己的對華關系。2016年在京發布的《英國藍皮書:英國發展報告》顯示,2005-2015年的10年間,中國在英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達58%。英國成為中國在歐投資的最大目的地國,其中房地產、能源和金融是投資最為集中的三大行業領域。2015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與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共同開啟持久、開放、共贏的中英關系“黃金時代”。
二、金融、教育雙輪驅動“黃金時代”
金融服務業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全球領先,同時金融合作正在成為中英“黃金時代”互利共贏的新框架。對英國而言,倫敦若想保持歐洲最大金融中心地位,絕不能錯過中國經濟體國際化進程。對中國而言,倫敦金融中心的高度國際化屬性對中國金融行業“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中英兩國在開拓“一帶一路”金融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互補協作,實現中英金融行業的互融共通是兩國合作的新驅動力。
在部分發達國家保守主義回潮的背景下,英國仍是一個崇尚經濟開放、自由、包容的發達經濟體。同時英國還是歐洲經濟開放度較高的國家,中英合作關系具有極強的全球示范意義。與某些國家不同,除了遵守既有的法律法規之外,英國外資投資審查程序并不繁瑣。一方面,英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具有完備的法律監管體系、豐富的人才儲備、成熟的資本市場和悠久的創新歷史。另一方面,英國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企業開拓歐洲大陸市場的跳板。“脫歐”談判開始后,英國政府提出打造“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口號,擁抱中國經濟或成為英國全球化政策的“試金石”,同時會對中英關系發展帶來影響。
在經濟金融合作之外,教育和文化合作也成為中英合作的優先方向。據悉,中國公民已經是英國國內最大的海外留學生群體,目前有15.5萬中國留學生在英深造,每年為英國教育產業帶來50億英鎊的收入。然而與中國學生赴英學習熱情高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的中文教育仍有待提升。盡管有越來越多的英國學校開始教授中文,但能熟練掌握漢語語言的學生并不多見,中文和漢學仍是少數英國學生的學習興趣。
意識到中英加強教育合作方面的重要意義,特蕾莎?梅一落地就宣布將與中國在教育領域建立新的合作關系。特蕾莎?梅訪華首站選擇武漢一定程度上凸顯出英國對教育合作的重視。特蕾莎?梅表示,與中國新簽訂的協議將“前所未有地令更多孩子和年輕人分享關系我們兩個偉大國家的想法”,從而有助于確保“我們彼此合作的‘黃金時代’世代延續”。深化中英關系,不能僅靠經濟、金融和政治發力,人文交流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