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衛興華在發言中指出,世界上的全球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全球各個國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另一種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希望將自身的價值觀、制度等推行到全世界。在世界上出現逆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國成為了推動全球化繼續發展的中流砥柱,《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一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論述的。該書不僅拓展了全球化的范圍,強調了經濟全球化,同時還強調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全球化。本書針對當下如何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發展,具有方法論上的借鑒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衛興華
“當前,中國與世界高度依存、共同發展,中國與世界形成了緊密聯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于青在發言中指出。《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一書從中國與全球化互動角度,在中國化理論視域的基礎上對全球化進行了重新解讀,形成了全面認識全球化發展的中國觀點,對中國道路的全球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決策參考。本書突出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在寫作視野上,系統闡釋了東亞、歐美、拉美等全球化發展的經驗教訓。從全球化視域,研究了中國發展道路轉型升級的戰略抉擇。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了市場經濟制度的層次理論假說與財富指數化理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分析工具,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創新。三是在寫作目的上,深入闡釋了中國關于推動全球智力體系變革的理念,探討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他同時表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們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把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地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再平衡。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源自于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書的出版也正是在學術研究中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有益嘗試。
本書通過與過去全球化發展歷史的梳理,提出了中國道路全球化轉型升級的新方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校長劉向兵在發言中強調,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提出了中國進一步推進全球化發展的政策建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既有“一帶一路”建設這樣的重大國際倡議,又有新時代外交基本方略,《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一書的出版正當其時。
“《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一書有三個好:主題好、視野好、文字好”,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曹立教授在發言中強調。《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一書不僅從經濟角度總結回顧了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同時從政治、文化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如何在逆全球化思潮下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發展。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從對外開放到攜手世界各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逐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需要學界、理論界從理論上發揮好中國智慧、闡釋好中國方案。
在圓桌討論環節,《全球化視域下的中國發展道路研究》作者、甘肅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建君教授認為,深化全球化發展是中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必由之路。當前,我們既需要學習世界各國發展的優秀經驗和先進技術,又要堅持中國道路的制度自信與獨特優勢,全面超越20世紀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博弈和全球合作的狹隘思路,把全球化發展引向全球共享的嶄新階段,用中國發展的新理念積極引導全球化朝著更有利于全球人民的方向發展,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轉化為全球化發展的最新潮流和趨勢。
此外,中央黨校報刊社社長許寶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馮玉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武力、國家民委政研室副主任任毅、甘肅省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劉進軍、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王天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袁正、中央黨校領導科學研究會程冠軍、新華社記者李錦等也作了精彩發言。會議最后,楊萬東和張建君作了總結發言。
[責編: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