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光明網訊(記者康慧珍)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和蘇州區吳中區甪直鎮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四屆葉圣陶教師文學獎近日在杭州宣布啟動。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會長吳思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張清華、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吳秀明、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星、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張鵬舉、葉圣陶先生孫女葉小沫等文學界、教育界專家出席了啟動儀式。
以倡導教師文學創作、促進教師提高自身文學修養、推舉像葉圣陶一樣成為作家型教師為宗旨的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經組委會征求專家意見,第四屆重新修訂了評獎條例和評選方案。評獎范圍限定為教師個人正式出版的文學著作,或在文學期刊發表的兩萬字以上的單篇作品。設立主獎5部、提名獎20部,為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突出成果并產生一定影響力、年齡在60歲以上的教師作家設立“終身成就獎”,將于2018年10月28日葉圣陶誕辰日在甪直鎮舉行頒獎典禮和教師文學創作研討會。
白燁會長在講話中談到,在十九大強調建設文化強國的形勢下,繼續舉辦葉圣陶教師文學獎意義尤為重大。文化強國的基礎靠教育,教育的發展靠教師,而教師文學素養和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通過表彰教師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鼓勵、引領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要進行文學創作,從而提高文學素養,提高語文教育水平,繁榮校園文學與校園文化,應當是目前急需要加強的工作。
葉小沫在發言中回憶了爺爺葉圣陶十八歲當教師,二十一歲時到蘇州甪直的一所鄉鎮小學教書,在那里他和同伴們進行教育改革的同時,創作了四十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他的童話集《稻草人》,和他后來寫的小說《多收了三五斗》,長篇小說《倪煥之》,都離不開他在甪直的那段生活。所以爺爺自己說,他的教育和寫作生涯都是從甪直開始的。爺爺在90歲高齡時,曾經以《重視教師們的作品》為題,關心教師隊伍的文學創作,認為繁榮文學,廣大教師是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呼吁教師要拿起筆來,為社會,為孩子,寫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
甪直鎮人民政府代表、甪直葉圣陶研究中心主任周民森介紹了承辦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的淵源。他說,葉圣陶先生1917年3月到1921年9月在甪直教書和生活了近六年,與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一起,打破封建教育制度,確立了教育為人生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推行教育革新,對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實踐,自己編寫教材,舉辦園藝、勞作、文娛、遠足等各種課外活動,全面培養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和才干。教學之余,他還致力文學創作,在甪直期間創作了30篇小說、23篇童話、13篇散文隨筆、21首詩歌和多篇戲劇、文藝理論作品。葉圣陶先生說他的教育生涯和文學創作是“從甪直開始的”。1988年2月,94歲高齡的葉圣陶先生在北京病逝,甪直人民為了表達對他的崇敬和懷念,把他當年執教的“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舊址修建成葉圣陶先生紀念館,永作紀念。在當前文化強國和教育改革的形勢下,甪直鎮人民鎮政府有責任、有義務資助舉辦教師文學獎,推舉像葉圣陶一樣成為作家型教師,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事。
吳思敬會長強調,作為一項全國性的專業評獎活動,必須要建立好優秀的專家評委團隊,我們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力量。我們的評委會由文學界、語文教育界的實力專家組成,從構成來看,這個跟其他文學評獎不一樣,從而才能保證客觀公正地評出理想的獎項。我們不是為了評獎而評獎,關鍵是通過評獎引領教師的文學創作應該是怎樣的。我們的評獎條例提到要體現教師文學創作的特點,這個特點是什么,從題材內容到語言表現手法因該具備什么樣的特點,這是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在評獎活動中去發現、去研究,要倡導新的理念,研究新的理論,推出新的作品。
啟動儀式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秘書長王世龍主持。(通訊員 正立 麗榮)
[責編:周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