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何代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方面取得扎實進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穩中求進總基調指引下,注意防范系統性經濟風險,值得高度重視,需妥善把握。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如今,中國有近80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體量,經濟年均增長7.1%。如此龐大的經濟系統,如此持續高速的發展進程,令世界側目。黨的十八之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發展質量逐步提升。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未來轉型的基礎。對質量而非對數量的追求,將成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給世界的另一個新驚喜。注重發展質量是穩中求進的核心推動力??陀^看,中國經濟的創新程度依然相對滯后。與同等經濟體量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占比不高,科技產出對GDP增長的貢獻不夠突出。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如何更有效率的配置資源?如何激發企業和個人等微觀經濟主體活力?都將逐步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點。
系統性經濟風險防范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難題
經濟有發展就會有風險,行駛速度越快,風險可能越大。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近期,美國推出了一系列“減稅”政策,旨在刺激本國經濟,吸引國外投資。歐洲及日本經濟復蘇也主要指向擴大內需,消化自身產能……各國紛紛讓資本回流,讓產出回流,讓消費回流。恰逢此時,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經濟面臨找尋新動力的壓力,創新產品與服務可能需要先走“外需”再回到“內需”的道路。對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國內市場短期難以徹底轉型,或將成為誘發系統性經濟風險的一項主要原因。
兼顧穩中求進與防范系統性經濟風險的難點
風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預先察覺,并有效應對。首先,大國經濟轉型的長期風險分為速度和結構兩個方面。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能夠用發展解決穩定的問題,而結構改革可以根除那些非急性發作、卻事關全局的重大隱患。各國經驗表明,如能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動能,并快速有效的實現全局性創新轉型,那么經濟運行的震蕩期將大幅度縮短,觸發風險的概率也會降低。其次,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要綜合考慮。我國各級政府有較之其他國家政府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更高效的行政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從劃定政府與市場邊界,走向政府與市場合作的新階段。宏觀調控不僅要立足于實現發展目標,還應考慮到市場承受力。最后,注意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聯動。中國金融與財政活動存在高度的彼此關聯。作為宏觀調控層面最核心的兩大工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之間的協調,應當在某些時點集中于風險防控,而非只專注于促進增長。
堅持穩中求進指引,做好系統性經濟風險防范
第一,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工作中心。過去40年,中國發展經驗之一是始終專注自己,并做好該做的工作。不斷消除不利于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改革開放的最好實踐。第二,將財政與金融安全放置在防范系統性經濟風險的重要位置。中國經濟的兩大宏觀工具既是促進發展的推進器,也是兜底發展成本的穩定者。只要讓財政與金融同時保持健康發展,中國經濟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第三,著力化解結構性改革中的關鍵問題。蓄積經濟發展動能關鍵在微觀層面。企業愿意投資創新、個人積極創業發展,才能逐漸營造出轉型發展的大環境。削減制度性交易成本雖已做了諸多努力,未來部分企業與個人發展中的額外負擔還可以進一步減輕。服務型而非管制型政府的理念,會成為結構性改革過程的一大亮點。第四,企業追逐利潤的本性會最終體現。中國是過去二十年全球最大投資目的地。市場成本及稅費成本沒有絕對優勢之后,中國如何繼續吸引外資,如何維持對外經濟貿易活動,需要重新思考國際定位。若能繼續維護接軌世界的經濟環境、管理模式和其他優勢,那么不難留住和孵化更好好企業,也可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